“森林粮库”让饭碗端得更稳 |
|||
|
|||
金春华 谢丹颖 肖淙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森林粮库”,要求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 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涵盖经济林、林下经济产品、间接性食品等诸多品类的“森林粮库”,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发展‘森林粮库’,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程诗明说。 多年来,浙江巧用山水资源,深挖森林潜力,因地制宜持续提升森林粮食供给能力。树上收油茶、山核桃,地上挖竹笋、食用菌,林间套种中药材……森林食品已是浙江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衢州市常山县国家油茶公园 藏粮于林 潜力无限
我国拥有数百种具备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向森林要食物,潜力巨大。 于浙江而言,“森林粮库”尤为珍贵。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面积1981.2万亩,约占全国的1.02%,却要向全国约4.6%的常住人口供应粮食。幸而浙江森林广袤,现有森林面积9370万亩,森林覆盖率61.36%,居全国前列,宛如为浙江人递上的又一个“饭碗”。 “森林里环境好、污染少,又有相对更优的空气、水、土壤等‘加持’,所产食品大多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品质优异又有独特的风味,正符合我省粮食结构转型需求。”中国林学会森林食品专委会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江波介绍。 开春之际,庆元县岭头乡77岁的农民黄立高又被人请去“看地”,很多别人眼里的荒地,往往会是他心中的好地,“这块地可以,先种龙爪粟,再套种油茶。龙爪粟的根烂在地里就是有机肥”。 龙爪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具备抗旱、耐贫瘠等特点,其果实还有降血糖等功效,但因产量低、加工烦琐,它在庆元一度几乎绝迹。2007年,黄立高成立专业合作社,从事龙爪粟种植、加工和销售。近20年过去了,庆元全县龙爪粟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年产值数百万元。“森林是个聚宝盆,关键是要开发好。”黄立高感慨。 2022年,省林业局印发浙江省木本油料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500万亩面积、15万吨产量、1000亿元产业产值、带动富裕百万林农”的阶段目标。从森林蔬菜、森林粮食到森林油料、森林果品,多种森林食品在浙江林地间“破土而出”,去年,浙江森林食品产量破千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临安山核桃、嵊州香榧、庆元香菇、磐安中药材等森林食品还成为名优特品。
精耕细作 筑牢根基
“老话说,靠山吃山。但山也要人去照料,不然就荒掉了。”淳安县大墅镇春笋冬出示范基地负责人方建旗看着拔节而生的竹笋感慨万千。前些年,因劳动力外流、管理粗放,“大墅笋”一度滞销,万亩竹海陷入沉寂。 去年,淳安县在大墅镇精心挑选100余亩竹林,试点科学垦抚、施肥和覆盖,严控出产品质,冬笋亩产量达到约200公斤,增产约三成,且因品质上乘,一上市便遭抢购。初步估算,试点推广后,该镇竹林每年亩均毛利润能增长1—3倍。 “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是一个集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存储、运输及销售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建设‘森林粮库’,同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江波说。自2015年起,浙江持续实施“一亩山万元钱”等行动,从规模、品种、产业链、空间等关键环节入手,提升产出效益,为“森林粮库”筑牢根基。 以山茶油为例,其在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比如,素有“浙南油库”美誉的青田县,季宅乡是该县油茶主产区之一,全乡种植面积达2万亩,占林地面积近四分之一。去年,乡里探索“联建联营”模式,组织7家乡镇强村公司、县供销总公司、上铁文旅公司和民间资本合资入股,建成浙南油库·兴林益农共富工坊和季宅乡东源片区林事服务中心,为油茶全产业链服务。目前,季宅乡年产山茶油已达约12万斤,产值近1000万元,以“一滴油”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浙江人建“森林粮库”的精细度,还体现在时空管理上,即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根据各类资源、植物生长的时间节律,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 走进绍兴柯桥区王坛镇五百岗农场,放眼望去是一大片香榧树。再走近一看,林下别有洞天:分块套种着雪里蕻等旱粮、蔬菜,还有油茶和黄精,土鸡在林间觅食,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森林本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后,循环种养优势明显。”农场负责人任小群说。
破局出圈 走向大众
近日,青田县发布了一则“招贤令”:面向长三角招募加盟代理商,推广该县山茶油产品。油茶大户陈雄康满是期待:“省林科院专家研究过,我们山茶油的品质不比国外的橄榄油差。希望青田山茶油能像希腊橄榄油一样出名。” 这份期盼的背后,是“森林粮库”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如何拓展市场,让森林食品走入千家万户? 江波分析:“问题同时存在于供需两端。在需求侧,森林食品品质把控难、消费者习惯差异大,市场拓展阻力重重;供给侧,森林食品产量小、生产时间有限,加上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整体产出效益较低,挫伤林农积极性。”他建议,供给侧主体需主动对接市场,深度挖掘森林食品的营养价值,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打响品牌。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千亩黄栀子正茁壮成长。栀子浑身都是宝,可此前因深加工不足、市场推广不力等问题,仅靠制成中药和色素等少数途径销售,陷入供大于求的困境。“这是全国栀子产业的通病,国内约有三四成的栀子种植区因此被荒废。”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张有做说。 近年来,张有做团队携手淳安县,对栀子果的营养物质和活性功能物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估后,共建栀子花深加工工厂,目前正准备推出栀子油、栀子茶、栀子日化等产品。“我们正在和美妆头部企业洽谈合作,市场打开后,国内栀子产业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张有做信心满满。 一条森林食品走向大众的通途已然浮现。近期,一款“灵芝咖啡”借“年轻人花式养生”等热点话题频频出圈,产地之一便是有“中华灵芝第一乡”之称的龙泉市。在市场需求带动下,龙泉灵芝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年产值超7亿元,“龙泉灵芝”区域品牌价值超60亿元。 随着“森林粮库”持续扩容提质,浙江的绿色林海必将孕育更多金山银山,让绿色“饭碗”越端越稳、百姓日子越过越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