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十四期
逆境破冰踏浪行
——浙江在变局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08-10 16:4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慧

今日浙江记者  叶 慧


在全省争先创优的热潮中,浙江迎来了2020年经济发展的“中期报表”: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5%,绘出了一条“V”型强劲反弹的曲线。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建设“三地一窗口”的政治责任,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实施争先创优行动,谱写了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战歌,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领跑东部,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坚持“两手硬”

精准施策育新机开新局

 

面对危机变局,省委、省政府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两手硬”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奋力育新机开新局。

——疫情防控精密智控

第一时间作出疫情防控响应,创造了“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浙江打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对散发病例快速处置,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争先创优比学赶超

第一时间出台全面的稳企业稳经济政策,第一时间精准复工复产,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先机。今年4月以来,启动实施争先创优行动,建立工业、农业、政策等7个专班,实行“季目标、月评比、专班干、重激励、争高分”赛马机制,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势头。

——集成改革便民利企

今年以来,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便民利企“一件事”集成改革,打造优化营商环境“10+N” 便利化行动2.0版,改造升级投资在线平台,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人才科技等关键性改革,用心办好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证照分离”、企业码等惠民利企的实事,启动低风险小型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20天”试点,推出一批“申请零材料、填报零字段、审批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的企业“秒办”事项。在浙江创业,开办企业平均用时只需1个工作日,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

——“三服务”做深做实

省领导带队分赴各地开展“深化‘三服务’、助推开门红”活动,指导督查各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宣传解读惠企惠民政策,为基层排忧解难。全省38.7万名干部迅速下沉到基层,深入防控关键处、发展急需处开展“三服务”;选派7.9万人担任助企服务员,帮助企业解决迫切的困难。上半年,全省共开展“三服务”活动50.3万次,办结问题49.9万件,办结率99.23%。

——降费减税“给养输血”

统筹中央、省、市县本级资金,建惠企利民资金池,形成政策和资金的叠加效应,让惠企力度最大化。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码”,260.5万家领码企业无需提供额外资料即可在线兑现政策资金。省市县联动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启动“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行动计划,半年内密集出台两批综合性减负政策,连续三次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渡难关政策,为企业对冲疫情、复工复产“给养输血”。上半年,我省为企业减负2652亿元,金额远超去年全年;1—5月规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39元,同比下降0.45元,比全国平均低1.38元。

——“第一资源”外引内聚

今年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启动实施建设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的人才新政。通过“云对接”、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上半年我省获取了一批关键技术和顶尖人才,入选科技部科技人才数全国第一。

——信用水平逐步提升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全省一体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库,4500万个入库主体的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可实时调用;有序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推出“信用+融资服务”“信用+行业监管”“信用+公共服务”“信用+社会治理”等场景应用,在浙江营造起“知信、立信、守信、用信”的浓厚氛围。上半年,我省金融机构依托公共信用数据库,为小微企业投放普惠信用贷款270亿元,数额居全国第一。

优质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创业活力。上半年,浙江国有经济持续好转,16家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54亿元、同比增长8.7%,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8.3%,达到14816亿元;民营企业主动求变、觅得新机,浙江民营经济显现出超强的韧性与活力,1—6月,全省新登记企业24.4万户、同比增长2.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3.5万户、同比增长24.8%。


 

点燃“主引擎”

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越是风险挑战,越能检验成色、底色,越能凸显深层优势、发展后劲。面对疫情带来开工延迟、资金紧张、需求萎缩,浙江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多措并举赋能企业,千方百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推动工业复苏回升。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7422亿元,同比增长0.3%。

——打造创新发展“硬核”

纵深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企业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1+N”平台,坚定走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之路,推动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启动实施2500项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创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0个,培育“未来工厂”5家。

牢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建设创新策源新高地,在全国率先启动疫情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布局顶级科研机构。上半年,我省启动4家省实验室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9530家。

——扶优育强市场主体

为让企业的发展信心树起来、强起来,省委、省政府在3月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打出金融赋能、要素赋能等“组合拳”,全力保市场主体,为企业雪中送炭。

金融赋能。浙江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金融部门主动对接制造企业,扩大中长期贷款覆盖面,降低担保费用,发放优惠利率贷款。针对小微企业,金融部门还大幅增加小微企业“首次贷”,创新推出无还本续贷、无担保信用贷款等举措。上半年,全省各项贷款新增1.42万亿元,同比多增5532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要素赋能。浙江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分领域分行业评选亩均效益领跑者,优先给予领跑企业土地、能耗、环保等指标倾斜,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13年的12.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28万元,亩均增加值由85.8万元提高到104.7万元,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大力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鼓励企业科创板上市,推动困难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小升规、个转股。截至6月末,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601家,其中创业板94家,上半年新增23家上市公司。

——集中攻坚“一链一策”

今年以来,浙江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增强产业链韧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补链,补齐缺位环节。浙江从断链断供风险排查入手,主动摸清省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家底,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对照“风险清单”,各地在招商引资、技术攻关上及时进行补缺,重点引进一批急用先行的进口替代项目,抓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着力提高浙江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绍兴越城区通过引进中芯国际、豪威科技、长电科技等一批集成电路头部企业,为浙江补上了芯片制造短板。今年上半年,我省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4.8%。

强链,做强未来产业。今年以来,浙江加大开发区(园区)整合力度,着眼全球产业链重构,集中力量打造数字安防、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形成“安全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性科创平台+龙头企业+标志性产业集群”的链条方阵。

下一步,我省以5年100亿元的投资力度,支持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加大类脑芯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智能感知等领域的攻关力度,让数字产业技术更强、链条更长。力争通过3年时间,创建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生态。

 

构建“双循环”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面对稳外贸的艰巨任务,浙江切实担起外贸大省责任,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浙江力量。

——加码政策保订单

紧扣“出口占全国份额不降低”“实际外资稳定增长”的目标,浙江出台系列超常规帮扶政策,从融资、市场、保险等各方面精准服务企业,帮助企业保订单、引外资、渡难关。

专班服务“预警快、帮扶准”。建立出口专班、投资专班,建立稳外贸稳外资协调机制和问题应急响应机制,开展“日研判、周会商、月例会”,不断增强服务企业应对剧烈变动的能力。迭代升级“订单+清单”预警监测系统,及时向出口企业发布市场风险预警,并对1万余家“红黄蓝”异常波动企业,建立“一企一策”方案,从窗口指导、政策支持、融资协调、口岸服务等方面帮扶企业走出困境。

出口业务“专项贷、信用保”。金融保险机构创新推出“外贸专项贷款”“出口信用险”等新型金融产品,提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杭州“杭信贷”业务为外贸企业发放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纯信用、免抵押的贸易融资;义乌市政府为全体市场采购贸易主体购买“出口信用险”,帮助商户抵御外贸货款回收风险。

出口退税“网上办、容缺办”。为让企业及时领取出口退税新政“红包”,浙江税务部门推出“非接触式”网上办税、出口退税“容缺办”等服务,出口退税办理速度再加速20%。上半年,全省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1235.94亿元。

——加速转型抢订单

疫情之下,企业出不去,外商进不来。浙江主动应变,加快外贸数字化转型,巩固拓展国际市场;畅通出口转内销渠道,着力构筑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助力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

巩固拓展国际市场。抢抓防疫物资出口“窗口期”,浙江354家企业列入了商务部防疫物资白名单,上半年防疫物资拉动全省出口增长7.8个百分点。抓住欧美国家复工后生活方式变化机遇,浙江大力推动自行车等健身产品的出口,帮助企业牢牢守住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

快速打开内销市场。今年6月,省商务厅等9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淘工厂、网易严选等电商平台与全省产业集群企业对接合作。开展“浙货行天下”行动,多向拓市、布局销售网络。加强全省联动,内外贸企业携手,开展“浙里来消费”活动,引导企业进社区、进政采云、进商超、进平台。

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在疫情期间逆势飞扬,成为浙江稳外贸的“轻骑兵”。今年上半年,全省跨境网络零售出口414.5亿元,增长17.8%。加快海外仓布局和海外物流营销体系建设,加速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PT)全球布局,实施5个新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方案,启动全省域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二季度以来,浙江把展会现场对接复制到线上,举办162场网上交易会,平均每天一场,对接46个国家,帮助企业争订单。

——做强平台引外资

面对疫情蔓延,浙江始终保持扩大开放的政策节奏,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吸引外资“磁力”强劲。今年上半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规模居全国第四,占全国十分之一强。

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容。以国务院在油气全产业链领域为浙江自贸试验区赋权26条新政为契机,加快数字贸易区建设,继续简化通关手续,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货物分类监管举措,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台州设立6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启动自贸试验区的扩权扩区工作,使之成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1—5月,浙江自贸试验区的货物进出口总额541.6亿元,增长125.8%。

“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加速。今年以来,浙江加快“17+1”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布局捷克、迪拜、非洲等境外服务站,高起点兴建“一带一路”数字枢纽港,深入实施“四港联动”,东拓西延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一带一路”枢纽建设蹄疾步稳。联通欧亚大陆3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欧班列,成为疫情之下浙江“首席带货员”。上半年,全省中欧班列共运行350列,发运29001个标箱,同比增长157.1%。

外商投资热情高涨。迅速出台“稳外资21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积极引导外资参与浙江“四大建设”,鼓励外资投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纳入“一件事”,提高外商来浙工作便利度。平等对待、开放包容,让浙江成为外商投资并购的热土。上半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33家。

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贸出口1.09万亿元,增长3.3%,占全国出口份额14.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外贸外资完成情况好于全国、领跑东部。


义乌举办2020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

 

下好“一盘棋”

整体提升区域能级水平

 

今年以来,浙江以“四大建设”为载体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以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以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促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区域能级不断提升。

——长三角一体化提速

浙江以轮值2020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为契机,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成果分解成256项重点工作、32项重大合作项目,逐一落实部署。上半年,沪苏湖铁路开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打破区域数据壁垒,浙江457家医疗机构开通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功能。合作开发浙沪洋山区域、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展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城市之间逐渐从“邻里关系”升级为“队友关系”“同城关系”,一体化进程在合作中提速。

——“四大建设”提质

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联动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慧科技、产城融合、配套便捷的未来城市。今年浙江大湾区杭湖嘉绍甬舟台温8市,奋力突破GDP5.6万亿元。

大花园建设渐入佳境。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一园两区”方案获国家批准,“两山银行”试点启动,大花园示范县创建全面展开,“四条诗路”、海岛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诗画浙江”韵味更足了,美丽形态逐渐显现。

大通道建设高歌猛进。以“十大千亿、百大百亿”工程为主抓手,构建“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综合交通新格局,力争形成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时间过半,我省综合交通投资也“任务过半”,其中公路水运投资总量全国第二、华东首位。

大都市区建设走向深入。浙江建立提高中心城市统筹资源配置能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用地、用海资源向四大都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市集中倾斜,推动人才向大都市区集聚,力争四大都市区全年集聚常驻人口5520万人,实现经济总量61100亿元。

——“山海协作”升级

浙江迭代升级“山海协作”工程,实施“山海协作八大行动计划”,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上半年新签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47个,到位资金167亿元;27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

——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美丽城镇创建力度不减,“四好农村路”投资不变,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虽然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下降,但浙江投向乡村建设的资金一分未减,各项工作交出漂亮的成绩单。上半年,浙江农民收入增长3.2%,绝对值继续位居各省区第一;截至6月底,全省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开工12350个,平均开工率79.39%。

同时,浙江积极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用改革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下足“绣花功”

有效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越是困难之时,越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浙江“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民生的基本运转,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织就一张严密的保障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

——拓宽就业渠道

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出台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保费、留岗留薪补贴等政策,保障企业用工。杭州市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园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创业。宁波市对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各地大力挖掘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共帮扶5.22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截至6月底,浙江城镇登记失业率2.33%,保持低位运行。

——保障民生支出

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压缩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的支出,把节省的资金投入民生保障。上半年,浙江住房保障、社保就业等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支出分别增长21.3%和2.1%;1—5月累计发放困难群众价格补贴8.2亿元,惠及579万人次。

——科学防汛救灾

面对超长超雨量的梅雨汛期,浙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加强风险隐患排摸整改,追加疫情防控投入,加快“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设,实施“除险安居”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上半年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59.5%。

——攻坚全面小康

为2014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农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免费培训就业技能,优先安排公益岗位,提供来料加工机会,促进低收入农户稳业增收。结对干部每月上门走访,及时解决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学、医疗保障、危房改造等“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到目前,浙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9%,低收入农户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0%;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治理省补标准提高至1.5万元。上半年,我省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3.4%,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建设美丽家园

历经16年接续努力,今年5月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编制实施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打造污染防治升级版,部署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半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1%,上升3.2个百分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紧要关头,全省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求真务实、实干苦干,一定能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以高质量的“两战”报表实现建设“重要窗口”的良好开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