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治
构建海洋全域“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2025-02-28 17:2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贾薇 徐敏

贾 薇  徐 敏

 

  舟山市普陀区离岛众多、地域分散,法律资源共享难度大,但基层干部、企业主体、渔区渔民等群体的法治需求同样迫切。为破解现实困境与群众期盼之间的矛盾,普陀区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城乡一体服务,聚力拓站点、优服务、强品牌,努力把法律服务资源输送到海岛的每一寸土地,构建起海洋全域“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普陀“24小时法超市”


“一岛通办”

织密民生领域法治经纬网

 

  “以前遇到问题怕麻烦,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经常就放弃了,现在生活中的法律困扰都能及时解决,大家更愿意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普陀区东港街道一小区居民说。

  老百姓法律意识觉醒、维权观念转变的背后,是普陀区精心织就的“1+11+111+N”公共法律服务网。即以1个全国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基点,联动11个地方功能产业定位,覆盖全区111个村社,并在热门旅游景点、岛际交通客船等人口流动密集点设立了多个“24小时法超市”,让老百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

  去年7月,普陀区创新推出“家庭签约律师”特色服务模式,将律师事务所办公楼宇作为辐射点,把“一对一”法律顾问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目前,已遴选39名律师与试点小区1800多户居民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法援、调解等服务清单4类12项。

  东港街道中昌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小区,与浙江泽大(浙江自贸区)律师事务所的马狄律师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主要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房产纠纷等难题。”马狄律师介绍,自签约以来,已为小区居民解决涉法问题超600个。

  不久前,一起邻里纠纷在他的释法说理下得到妥善解决。此前,该小区一商户因门口的窨井被油污淤堵,便请来维修公司处理,之后不知何故井盖未盖好,导致一位晚饭后散步的阿姨不慎被绊倒,脚部当场骨折。因涉及维修公司、商户、物业公司以及伤者,多方因责任划分不清一直协商不定,最终寻求家庭签约律师帮助。“一个电话,专业律师就到了跟前,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拿到赔偿款的阿姨对此赞不绝口。

  据悉,该区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复制推广“家庭签约律师”到全区,并优化服务流程,加强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法律服务质量、居民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提升,推动更多公共法律服务优质共享。

  在普陀,公共法律服务正告别烦琐,走向便捷,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一站集成”

畅通服务企业法治快车道

 

  去年3月底,普陀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驿站启用,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增值”的法治服务。到目前,已有150余家企业从中受益。“以前,找律所、寻律师,费时又费力。现在,驿站就在园区内,现场就能咨询法律问题、解答法律疑惑,真是方便。”一企业负责人说。

  强化企业法律服务供给,普陀区还依托“舟到助企”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码”,将法治服务清单、服务场景等融入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各类涉企法治服务功能入口。这使得线上线下业务能够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质量服务,大大提高了涉企法治服务事项的协同效率。

  线下“一站集成”,线上“一键通达”,企业搭上了“法治快车”。

  针对企业多样化的法治需求,普陀区配备了懂法治、懂产业、懂政策的业务骨干作为涉企法治服务专员,同时联动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发改、公安、民政等部门,协力吸纳专业力量组建全民“法服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支持。

  面对中小微企业法律付费能力弱、抗经营风险能力不足的困境,普陀区创新推出“法拼团”法律顾问服务模式。去年8月,该模式率先在万洋众创城产业园区落地,落地当天就为园区内企业解决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帮助企业主秦先生找到了股权转让的最佳方案。

  “‘法拼团’律师可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企业常规法律体检、入企走访等基础法律服务,更重要的是提供担任法律顾问、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及其他非诉讼法律服务的优惠方案,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成本。”普陀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吸引123家中小微企业“拼团”共享个性化法律服务,解决涉法问题80余个,挽回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

  此外,普陀区还联合宁波海事法院在浙普远98号保障船上设立首家国际版“海上共享法庭”,建立海商事案件协调联席制度,对海事商事法律诉求采取统一受理、研判、交办、反馈,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延伸到深海。去年以来,累计办理海事商事案件160多件,提供法律咨询超1500件次,发布经贸预警信息2000条,为海事服务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3亿元。

 

“一链闭环”

构建远洋渔业法治生态圈

 

  普陀区渔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源地。近年来,普陀区远洋渔业更是迅猛发展,远洋渔业产值在全省占比达50%以上,特别是远洋鱿钓产业特色鲜明,鱿鱼捕捞、加工、销售的市场份额连续10年占全国的40%以上。

  “但是,远洋渔业存在投入大、风险高、管理难、安全事故多等问题,且远海作业特点使其遭遇的法律风险有别于其他行业,渔业生产过程中纠纷时常出现。”普陀区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王佳琳说。

  为让渔民安心耕海、渔业健康发展,普陀区坚持前端抓预防、中端抓服务、后端抓解纷,加快构建远洋渔业伴航式法治保障体系,为“海上粮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前端预防,创新编制远洋渔业风控法务服务指引、远洋渔民法治素养基准,建立健全《普陀区远洋渔业船舶船员治安安全管理规定》《远洋渔业船舶治安管理员制度》等机制,为公海渔场渔船生产生活提供科学指南。2024年,共对19家企业357艘远洋渔船给予公海生产作业“全生命周期”指引,防范法律风险300余个。

  聚焦中端服务,建成县域实体化海洋产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深化“法随远洋”普法品牌,做强“涉外法治补给”“巡航司法”等“小切口”载体,确保渔民在出海前、出海中都能接受到有效的法治教育、享受到及时的法律服务。2024年,共开展航中随船教育45场次,覆盖5万余人次。

  聚焦后端解纷,搭建海上融治理中心,迭代升级“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在“浙里办”上线海上用工标准化合同、船员法务等套餐式法律服务指引模块,有效破解远洋渔业纠纷化解周期长、成本大、证据固定困难等问题。2024年,纠纷化解率达100%,其中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750万元的远洋鱿钓船股权纠纷案从接手到解决仅耗时10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