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合规“盆景”为全域“风景”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沈佳薇
2023年以来,浙江紧扣“预防性”工作定位,聚焦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的高频涉法风险,加快构建企业规范经营、市场有序竞争、产业健康发展的合规工作格局,推动合规体系建设从“一地盆景”发展为“全域风景”,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合规成果加速涌现。 合规改革做法入选2024年度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浙商发展”优秀实践案例,获评浙江省改革突破金奖。
舟山市远洋渔业合规中心政企座谈会 合规制度更加完备
2024年12月31日起,全国首个《平台经济新业态市场监管领域合规指引(试行)》正式施行,这是杭州市为平台经济新业态营造规范适度发展环境而探索制定的合规制度。 “杭州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迅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上位法律规范空白、模糊不清和执法理解不一等问题,亟待行政合规指引。”杭州市司法局法治督察处处长钟鼎文说,《指引》可以帮助新业态企业降低经营法律风险,为监管部门开展合规检查与监管执法提供指南。 近两年,浙江根据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涉外产业等不同需求,系统梳理涉企高频风险,针对性编制合规指引,提供精准法律服务,逐渐构建起“重点+专项”合规制度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重点产业合规指引215部,其中省级合规指引48部,覆盖生物医药、跨境电商、新能源等近30个领域。 在杭州市,五大产业聚“链”成圈,持续攀高。该市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发展态势和企业实际需求,优选旅游、化工、水饮料等22个传统产业,及生物医药、平台经济、直播电商等17个新兴产业,形成首批39个市级重点产业指引编制目录,目前已出台30个。 开放是宁波市最大的优势。该市聚焦国际化经营,排查出口管制、贸易救济等常规经贸摩擦风险点以及具体行业合规重点,发布全国首个《宁波市跨境出口电商企业海外经营合规指引》、全国贸促系统首个《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合规指引》。 温州市研究出台全国首个《中国数安港(温州)数据安全合规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并配套出台《温州市企业数据合规指引》《中国(温州)数安港数据安全合规评估机构推荐名录管理办法》等基础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合规体系,为数据安全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台州市立足区域产业特点,打造全链条产业合规体系,累计编制出台泵与电机、模具、汽车用品等13部重点产业合规指引,税务、劳动用工、劳动派遣等4部专项合规指引,2部行政管理领域合规指引,15部涉外系列合规指引。 随着一部部特色产业合规指引的出台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法律风险从“被动查找”向“精准识别”转变,促进各行各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合规服务持续优化
“委托生产的电池产品发生质量问题,主体责任怎么认定”“劳动用工合同粗糙,合同到期未签引发的赔偿问题怎么解决”……前不久,浙江浙杭(湖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梅翔前往湖州快驴科技有限公司送服务,结合企业曾发生过的案例,剖析企业规章制度、销售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合规漏洞,并一对一给出合规建议。 这是“中国电池产业之都”长兴县优化新能源产业合规服务的一个缩影。从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牵头组建工作专班集中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高频次法律风险,到编制发布《湖州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合规指引》,再到成立新能源产业合规中心、选派专业人员入企开展合规工作,长兴县新能源产业合规风险显著下降、合规价值日益显现。 “以前缺乏合规意识,遇到过商标、产品被冒充的情况,也在收购企业的过程中吃过亏。”天能集团法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年,通过对产业合规指引的学习以及法律专家的指导帮助,集团内部针对产品标识、反垄断、广告宣传等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还成立了合规管理委员会,对高风险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有效规避风险。 全面高效的合规运行体系已在全省铺开,加速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从“事后整改”向“全程防控”转变。 线下,开展企业合规管理“十链百场千企万员”行动,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资源,一站式提供政策宣传、合规咨询、合规辅导等合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产业合规中心(点)202个,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37万余家次,解决问题9.8万余个。 线上,构建重点产业合规指引宣传应用矩阵,梳理汇总可公开重点产业合规指引,上线“12348”浙江法网和“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并开发二维码,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 此外,各地还探索建立“预约式”指导服务机制,鼓励企业提出“合规体检”申请,跨部门联合开展“一次性上门”合规指导,助力企业全面推进合规治理。
合规管理频频“上新”
2024年,湖州市完成对92家企业的产业合规评估,80家企业进入“正面清单”。进入清单的企业,落实“联合帮一次”、专业法律顾问“深度检一次”等激励政策;而被评估企业有行政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的,会同步对违法行为开展专项合规评估和信用修复指导,实行处罚决定书、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三书同达”。 既有激励也有惩处,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浙江各地合规管理的探索创新成功推动一批企业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 此前,龙泉市某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就因未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收到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具的“三书”。其中,建议书明确了树木的数量、种类、覆土厚度、种植间距以及验收标准等要求。 “因为我自己的错误判断,导致国家森林资源遭到损失,政府部门主动指导我们如何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让我们一次就能整改到位,还能恢复信用,真好!”当事人对此连连点赞,并表示要加强合规建设,自觉不触“红线”。 在合规激励政策上,各地探索实践频频“上新”。嘉兴市将企业行政合规指导与“综合查一次”等工作有机结合,企业合规成果与“双随机”抽查监管比例、频次挂钩,对守法合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衢州市面向木门、钴新材料等产业推出“合规+信用贷”“守法贷”“法治信用贷”等金融产品,并为合规企业提供便利审批服务。 目前,浙江通过迭代升级合规2.0版“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产业所趋,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合规服务,已指导帮助4.8万余家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健全合规机制,累计推动1.1万多家民营企业开展清廉民企建设,建成省属合规管理示范企业11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