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打造“人工智能+制造”创新融合高地 |
|||
|
|||
|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5年首批共103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创源文化、金山双鹿、东方电缆等21家宁波企业位列其中,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把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布局的主线,紧盯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趋势,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落地见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第十五届智博会(宁波)“AI+制造”主题展馆 全面赋能智造升级 划动手指就可以调控汽车玻璃天幕的透明度、挥动手势可以操纵车门开关、手势调整即可瞬时切换导航……宁波春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位上的智能座舱演示车里,密密麻麻的绿色标点实时抓取手部动作,颇具未来感的功能已然成为现实。 “以前,汽车开发一个新功能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现在借助大模型与AI算法,周期压缩到2—3个月,极大打开了智能座舱场景的想象空间。”春建电子行政总监丁盛说,目前,公司已与10余个主流汽车行业客户达成合作。 实时搜寻最优操作参数、精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大幅提高质量管控水平……在宁波市,人工智能正全面赋能制造业,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大步迈向“数据驱动”。 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面向纺织服装行业,宁波市加快发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板房,提升“小单快反”响应能力,打通样衣快速转化链路;面向家电行业,加快建设柔性化生产系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面向石化产业,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数据驱动+工艺重构+装备升级+安全可控+绿色制造”的智能化升级路径。 赋能新兴产业创新提升。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快构建主机厂与多级零部件企业协作的柔性智造体系,研发、生产、物流全面协同的全链数字化生态不断优化;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加快构建端到端数字化供应链,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精密制造—柔性交付—智能优化”的数字化生态;面向高端装备行业,重点打造“行业知识图谱+AI设计引擎”,建设数据驱动的全流程智能工厂、虚拟工厂。 赋能未来产业前沿突破。面向生物医药领域,开展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设计,提高药物发现效率;面向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运用大模型设计新材料“成分—结构—工艺”等特性,推动高性能材料的快速筛选。 截至目前,宁波已打造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4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相继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 全力推动产业跃迁 9月5日至7日,以“AI赋能 数智向新”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AI领航、AI+制造等六大主题展馆,全面展现了人工智能在产业创新、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中的深度融合,也为宁波企业提供了展示新技术、推介新产品的大舞台。 从技术创新、场景升级,到“智品”迭出、产业跃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化之风,正吹拂着宁波的各行各业。 抢抓产业变革风口,推动AI芯片、智能传感、智能软件等核心软硬件创新突破。深化集成电路创新,面向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同步升级芯片设计、先进制程、封装测试等产业链配套能力,大力引培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设计企业。深化智能传感创新,加快突破多模态、高精度感知技术,打造覆盖工业检测、智能驾驶、环境感知等场景的传感器产品矩阵。深化智能软件创新,推行“平台+订阅”服务模式,在中小微企业推广“先试用后付费”机制,降低系统使用门槛。 抢抓产品创新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终端产品,打造标志性智能终端。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加快高阶自动驾驶新车型研发,推动规模化部署应用。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应用,高水平推进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整零协同健全产业布局;以场景为切入口,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治理等领域的验证与应用推广。优化消费终端智能体验,聚焦“一老一小”市场需求,增强AI眼镜、AI相机等产品的智能化功能。 今年1—7月,宁波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12%。 全域夯实要素底座 今年6月6日,宁波数字安全产业基地正式投运上线,标志着宁波市在数字安全产业发展和工业数据安全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宁波市“AI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试行)》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梳理形成63个典型场景,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可复制”的人工智能应用路径;《宁波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实施细则》构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新一代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近年来,宁波在持续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聚焦底座夯实、推动关键要素全域筑基,聚焦机制保障、推动支撑体系全维提升,为打造“AI+制造”新高地夯实基础。 工业数据全链开发持续深化。持续推进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综合试点,进一步扩大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企业首席数据官(CDO)制度等试点范围。探索推进城市数据空间、行业以及企业数据空间建设。建立完善数商培育库和数商培育机制,培育在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浙江数商”。 工业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创新应用速度加快。迭代升级“科创甬江2035”专项,集中突破视觉检测、人机交互、知识图谱等算法模型。会同国内主流开源社区,引导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融入开源生态,提升智能软件开发能力。面向通用场景,推动企业基于AI智能体技术,形成落地应用的场景模型。 算力供给能力体系不断优化。支持市场化主体贴合场景需求,推动算力向边缘侧(园区、厂区)、端侧(如物联网终端、自动驾驶、智能装备等)部署。充分支持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作用,以“算力券”等方式降低企业使用算力成本和国产算力软硬件适配投入。加快构建城市算力网,对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统筹调用全市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级算力资源,构建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