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精耕细作每一块农用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经整合后的一块块大面积农田,不仅更适合机械化操作,提升了种粮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数字赋能拓宽了乡村振兴路子。 义乌佛堂龙溪农业标准地 这是义乌的农业“标准地”改革成果。自2019年3月义乌市首次提出农业标准地概念,探索耕地分类管控和发展利用以来,截至今年10月,已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9.8万亩,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 多措并举,守牢耕地红线。编制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科学安排农业“标准地”项目,把耕地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按照“什么地种什么”的要求,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长期抛荒闲置等问题。粮食播种面积较改革前明显增加。 规范流转,土地集约利用。创新设立土地流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搭建市、镇(街道)二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并且设定了高标准的控制性指标,让“好地”流向“好主体”,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17.75万亩,流转率达75.77%,农业“标准地”储备体量持续扩大。 持续深化,夯实发展之基。以农业“标准地”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双强”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控制性指标体系中设立“亩均产出”“机械装备”等评价指标,全面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持续增强农业科技机械综合水平。在佛堂,龙溪农业“标准地”去年早晚稻亩产480公斤,比改革前亩均产量增加20%左右,可实现增收230元/每亩;药肥减量明显,每亩水稻从40公斤降到23公斤以下。 数字赋能,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以农业“标准地生产一件事”为切口,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全链条、全流程场景应用。通过招商场景,用户可清晰掌握地块土地性质、控制性指标等信息,项目招商线上签约。通过监管场景,每块农业“标准地”都有了数字化监管台账,运用三色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对农用地日常监管。通过服务场景,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实时精准的病虫害预警、气象预警、金融保险等一站式、个性化服务。 “标准地改革让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有保障,科学的管理和贴心的服务也让我们有信心持续投入。”浙江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楼国三说。该公司承包的标准地已达1.3万余亩,以现代化种植方式提升亩产效益后,还在田埂上发展“赏花经济”,其中一个项目在2021年仅观光体验就增收近400万元。附近村民们还在景点里开起了小卖部,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摊位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上千元。 伴随着农业“标准地”改革的不断推进,今年上半年,义乌全市对接引进农业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12.33亿元左右。未来,义乌将重点围绕“提质、扩面、调结构、数字赋能”的思路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走深走实,力争到2025年底,农业“标准地”达12万亩,数字化应用覆盖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