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长兴现代田园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2.8万亩、总产量1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0.7亿元,居全省产粮大县第3位,列入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近年来,长兴县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焦良田管护、粮食生产、助农增收,全链条数字赋能,全要素集成服务,奋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好百姓“饭碗田”,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桩”。8月24日,结束高温预警的第一天,在长兴县小浦镇中山村“非粮化”整治现场,村干部与苗木种植户一起挖树、运树、机械推平,至9月底已完成退林还耕1100多亩。 这是长兴扎实推进“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缩影。目前,全县共有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5万亩。与此同时,长兴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全面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建成高标准农田51.6万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3.99。 用好科技“金钥匙”,种出高产优质“中国粮”。长兴已有规模种粮大户610户,户均种粮面积272亩。致力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集成化,全县域规划布局“1个省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5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若干个功能性农事服务站点”的“1+5+N”农事服务体系,已建成农事服务中心及站点8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1.2%。 致力于粮食生产专业化、科技化,全县构建“1个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的“1+1+N”粮食产业产学研联盟,全面推广良种、良法、良制。去年以来,累计引进新品种85个,百亩示范8个,推广应用新技术5项。率先全国发布单季稻一次性施肥技术规程,制定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标准,水稻最高亩产达964公斤。 致力于粮食生产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全面探索应用无人机观测、遥感信息、地面传感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感知、预警决策、智能分析,全县已建成数字化农业园区2个、粮油数字工厂6家。 打好增收“组合拳”,拓展农民共富“新空间”。长兴充分发挥骨干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大户”带“小户”的合作模式。其中,长兴卫红家庭农场采用整村制粮油连锁种植管理模式,带动农户每亩增收400元以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稻菜、稻鱼等生态种养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4.5万亩,亩均增效3000元以上。 如今,长兴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上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已达8家,带动发展家庭农场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初步形成粮油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通过充分整合农产品供应链、智能物流等资源,全力打响“长兴鲜”公用品牌,协同打造“长农香”等企业品牌,2021年,长兴农产品网络销售累计达17.3亿元,“长兴鲜”品牌完成销售超3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