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 |
|||
|
|||
毛思洁 不论是风吹浪打的海船、跨海大桥,还是高悬太空的卫星、空间站,都极容易被腐蚀。所有材料每年因腐蚀损失约1%的重量。在世界上,腐蚀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家经济总量的3%到4%。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王立平就是与腐蚀对抗的人。 2015年8月,西北汉子王立平从干燥少雨的甘肃兰州来到温润潮湿的浙江宁波,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港口城市,对研究腐蚀与防护材料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这是天然的实验场所。”王立平说。此前,他在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了十多年,所在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很想推动成果早日产业化。宁波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还有孵化中的防护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他说,“来宁波对当时的我是难得的机遇”。 怀着对未来工作的期待,王立平加入了新组建的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一职。 “在长三角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钢材腐蚀速度快。我的工作就是研发出防腐涂料。”当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还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中时,王立平已组织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和环境试验,在北仑、舟山等地找了很多旧电塔进行涂装实验。两年内研发出一系列拥有高技术指标的石墨烯改性长效重防腐涂料和功能涂料。 为了检测成果,王立平和团队来到高温、高湿和高紫外线辐照的海南省,每日凌晨3点出发,在海边一待就是一整天。顶着无数次狂风暴雨,触摸着表面温度高达80多摄氏度的钢结构设备,安装维护试验装备,王立平和团队终于将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应用在了舟岱大桥、印尼雅万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上。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通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关键技术指标耐盐雾寿命超过9000小时,防护寿命提高约3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脱,挑战面前不畏惧”是王立平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他带领的这支海洋新材料科技创新“铁军”现有150人。近年来,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家电网输电铁塔、多功能海洋平台、大型石化装备等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还首次成功应用在航天涡轮泵动力系统、航天电磁阀、超音速飞行器、导弹折叠翼等的关键零件上,攻破了系列高新技术材料“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王立平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面对诸多荣誉,他说:“成绩属于过去,奋进正当其时。建设科技强国,我等责无旁贷。”接下来,他将继续探索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