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全球“创新策源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沿着杭州市文一西路一路向西,绵延39公里的科创长廊楼宇林立,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汇集,一批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持续释放澎湃动能。 2016年,对标世界科创“顶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按下启动键。经过6年建设,如今大走廊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成效更加彰显。 未来科技城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来到位于大走廊东端的浙江大学,仿佛能听到这一自主创新高能引擎不懈运转的轰鸣声。 2022年7月,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严建华教授团队的发明专利“可调谐激光光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在线监测二噁英的方法”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这种能为大型固体废物焚烧设备做“CT”的前沿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做到实时在线监测垃圾焚烧过程中排放的剧毒致癌物质二噁英。 让严建华感慨的是,浙大团队20多年前自主研发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所在地就在今天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腹地,那时四周还是田野或荒地。经过这些年一日千里的发展,大走廊持续孕育出创新成果,正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我国危险废物焚烧、核电厂固废处置、大型钢铁企业等项目,为环境保护和“双碳”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拓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道,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担负的使命。聚焦“第一资源”,大走廊如今已集聚人才55.1万名,其中两院院士(全职)50人;入选省“鲲鹏行动”专家45名,占全省总数的64.4%。 “近几年,我们每年新增的‘国千’‘省千’人才几乎都占全省三分之一,获得国家‘杰青’‘优青’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人数占全省80%以上,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在25%左右。”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的持续建设和人才集聚效应的不断凸显,大走廊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更加突出。 1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省实验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大走廊,以实验室为主体的创新平台矩阵已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和最大底气。 2022年,大走廊范围内各创新主体获省科技大奖2项,占全省100%;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2项,占全省100%;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占全省60%;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占全省63%;“尖峰”“领航”项目104项,占全省95%。涌现出“智海2号”芯片、神威量子模拟器、启尔机电集成电路装备等一批“硬核”科技成果。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只需一台手持激光三维扫描仪,对准一个结构复杂的部件进行扫描,就能发现微米级的瑕疵。作为第一批入驻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企业,思看科技短短几年已成为高精度工业三维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一匹“黑马”,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服务于波音、空客、宝马等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超过50%。 类似思看科技这样向上生长的故事,每天都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快速推演。近年来,大走廊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81家,企业总量累计突破10万家。其中不乏像阿里巴巴全球总部、vivo全球AI研发中心、OPPO全球移动端研发总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菜鸟总部、钉钉总部、中电海康总部、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华东运营总部等明星企业,也有谱育科技、鲁尔物联等新的科技“书写者”,他们共同把科创产业推向世界,让大走廊崛起成为制胜未来的新增长极。 2022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年新增单项冠军企业1家、上市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实现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企业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杭州全市1.5倍以上的目标。其中,产业增加值3119.8亿元,同比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322.6亿元,同比增长12.0%;税收833.5亿元,同比增长19.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大走廊还通过组织“企业大走访”“千名干部助千企”行动以及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将国家、省、市三级惠企政策送达企业,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惠及规模以上企业1600余家、高层次人才560余名。 “我们会与城西科创大走廊一起成长,站上全球安全物联网的‘顶端’。”鲁尔物联首席技术官宋杰言语中满是信心和期待,他告诉记者,除了高端产业、人才的不断聚集,大走廊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让每家企业都有足够的“追梦空间”,他们很愿意扎根于此。
激发融合发展“动力源”
肩负“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为杭州全市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两大核心使命,大走廊更进一步的“核动力源”何在?答案是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2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大走廊从体制机制到产业、人才、科技等,均得到了空前的支持,融合发展开创新格局。 在体制机制方面,由杭州市委书记兼任大走廊党工委第一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大走廊党工委书记。建立第一书记工作会、党工委书记专题推进会等制度,研究推进重大任务,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发展。 在产业发展融合方面,大走廊管委会将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牵头制定三城统一招商政策,树立统一招商品牌,着力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审批服务融合方面,市区两级部门充分放权,借力数字化改革,真正实现“办事不出大走廊”;在资源要素融合方面,明确保障大走廊必要的发展空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大走廊科技创新工作。此外,还将加大基金、债券、用能支持。 为构建融合发展大局,《实施意见》明确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区委书记兼任大走廊党工委副书记,并建立书记办公会议制度,固化协同机制。大走廊管委会也通过积极主动对接市级各部门,促进举全市之力支持大走廊建设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形成。 根据大走廊相关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将突破1万亿元;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重要科技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