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常识,又回归常识 |
|||
|
|||
辛 鸣 公鸡打鸣后天就亮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穿上棉袄人就暖和了……这些都是人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实。天长日久,这些就都成了常识。 常识是人类社会世代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认识自己最基本、最普遍、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常识的特点就是“经验”,是不需要过脑子的。如果人干什么事情都要想了又想,那活着该有多累。 但事实上,这些常识并不严谨。天不是公鸡喊亮的,太阳也不绕着地球转,棉袄自己是不会发热的。常识体现出来的感觉的真实、现象的真实与背后的真正原因、真正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 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仅仅用常识是理解不了哲学的。从现象来看,哲学好像一种“胡思乱想”,甚至还是对常识的一种颠覆。所以,当我们简单地把常识与哲学搅到一块的时候,不仅得不出有用的结论、明确的答案,反而会滋生出莫大的迷惑。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论断:一个是“飞矢不动”。从常识看,在空中飞行的箭怎么能不动呢?但芝诺说,箭在每一个时间点肯定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所以从这一个一个的时间点来看,箭当然是停止的。另一个是“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芝诺说,假如让乌龟先爬上一段路,哪怕这段路很短,但是让阿基里斯(一个古希腊跑得最快的人)去追还是追不上。为什么啊?因为在阿基里斯追上乌龟之前,必须先到达乌龟先前到达的地方,可是当他到乌龟先前到过的地方时,乌龟又往前爬了。不管乌龟爬得有多慢你都先得到达它先前已经爬过的地点,这样当然就不可能追上乌龟了。 这两个论断从常识上讲不值得一驳。恩格斯给出的解是“让阿基里斯突破界限”就可以了。我们普通人没有恩格斯那么儒雅,但会很直白地说,你芝诺既然认为飞矢是不动的,自己站到箭头前面试试。这种辩驳固然不错也很有力量,可已经不是芝诺的逻辑了。芝诺的问题是如果你去反驳他的逻辑推演过程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列宁曾经讲过,“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表达它”。这句话点出了哲学与常识的差别。 常识的经验永远只能停留于有限,哲学可以在有限中去体察无限。我们都知道芝诺是错的,但哲学的错误是深刻的错误,常识的正确却是肤浅的正确。哲学如果不能超越常识,哲学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哲学。 不过,哲学如果不能最后变成常识,哲学就只能在故纸堆里自娱自乐,只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中国有句俗语“真佛只讲平常话”,说得很深刻。佛讲的当然是哲学层面的东西,但讲出来的时候要变成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能讲平常话的才是真正的佛。 因为就根本上讲,哲学并不是必须与常识对立。如果把哲学与常识的关系比作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固然会有一些现象似乎显得与本质没有关系、相背离,但更多的时候现象还是在忠实地反映着本质。甚至我们还可以说,看似与本质不相关、相背离的现象,并不是真的不相关与相背离,很有可能是我们的臆想与幻觉罢了。需要改变的不是现象本身,也不是对常识的信任,而是对某一旧常识的放弃。所以,哲学其实有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哲学的认识不断地变成常识,用新常识去替代旧常识。 超越常识,又回归常识,这既是哲学的悖谬,更是哲学的责任。 超越常识,又回归常识,这才是活的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