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思维害人害己 |
|||
|
|||
辛 鸣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这一模式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错误的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首先,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会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更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战争最接近零和状态,但也不是绝对的零和。一场战争下来看似战胜者赢了,战败者输了,但非正义的胜利者在道义上的损失可能比战利品的收益还要大得多,失败者在战争中积聚起来的民族意志往往会成为下一场战争胜利的宝贵财富。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只要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会成为一种现实。而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的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次,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的基础上。因为预设了人性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的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我们承认人性有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我们也可以举出同样甚至更多的人性为善的事实。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人可以做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并以此为基石立论,不去审慎反省还振振有词,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就会表现为偏执。试想有哪一个人、哪一个组织愿意和敢与秉持这种思维的人和组织打交道?如果零和思维真的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展。但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滞,这就在于人虽然免不了会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却始终是人“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大节奏。 更重要的是,零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人性有恶并不见得就愚蠢,但零和思维之所以会为了一棵树木而甘愿失掉一片森林,是因为形而上学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变化、发展,完全无视开放进步的客观规律。对于秉持零和思维的人来说,得到就是得到,失去就是失去。只有眼前的、当下的利益才是真实可靠的,其他的都不存在、都不作数。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还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是悲观,对未来没有也不敢有信心,总担心已经得到的东西会失去;二是保守,对于变化发展怀有深深的恐惧,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事实上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在封闭状态中自生自灭,而是在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证明和实现自己的存在。虽然眼前的蛋糕可能就那么大,但是只要环顾四周,会发现外面还有更多的蛋糕;虽然当下的蛋糕可能就那么大,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会发现将来创造出来的蛋糕更大。而零和思维拒绝合作,自我封闭,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住了自己的路,最终害人害己,使得蝇头小得变为弥天大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