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五期>全域共富 城乡和美
杭州市余杭区:做深做优“土特产”大文章

2024-03-15 17:1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华军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走在杭州市余杭区乡间沃野,一派生机盎然,小麦连片返青,在春风吹拂下掀起一道道“麦浪”。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综合领域省级试点,余杭区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做深做优“土特产”,加快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连续5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勇夺全省首批“神农鼎”。



余杭区径山禅茶第一村


深挖“土”的潜力

发展高质高效都市农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的“高架草莓”频频“出圈”。近5万株草莓在距离地面80厘米的高架上生长,游客来农场不用弯腰低头,抬手就能摘得草莓。

相较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彭公数字农场依托“农业生产决策系统”这一“数字大脑”的先进技术和智能决策,节水8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倍以上,数字农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适应数字农业发展需要,余杭区每年投入2500万元“三农”人才引培资金,为乡村振兴“储电蓄能”,以人才引领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作为全省的产粮大区、农业大区,近年来,余杭区坚持立足实际,走科技型、低碳型、效益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优化产业布局。余杭重视顶层设计,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突出“一园一主导”大力发展现代“百园农业”,聚焦粮油、水产、茶叶、蔬菜等不同产业定位,建成各类现代“百园农业”园区97家,成功创建以径山茶品牌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各生产力要素的高水平协同匹配下,2023年余杭区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实现十连增。

强化科技赋能。余杭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以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事服务体系,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7%,获评全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先行县、农业“双强”行动成绩突出集体。同时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5家、未来农场2家,位居全省前列。

深化三产融合。余杭深耕“农业+”文章,聚焦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积极培育民宿经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去年创建首批省级农产品电商村3个,民宿(农家乐)总量增至920余家,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突破12亿元。


放大“特”的优势

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径山是“茶圣”陆羽著经之地。2022年,径山茶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良渚古城遗址后余杭区又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径山茶是余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实现共富的“金叶子”,2023年径山茶品牌价值达31.65亿元,总产值达50亿元。2023年12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茶圣节在余杭开幕,“天下禅茶出径山”文化品牌正式发布,进一步打响径山“禅茶第一村”的知名度。

近年来,余杭厚植创新活力之区、中华文明圣地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和美乡村。

打好产业“特色牌”:创设“禹上田园”区域公共品牌,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径山茶、仁和渔业、瓶窑果蔬、中泰竹笛、鸬鸟蜜梨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径山茶和鸬鸟蜜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中泰竹笛销量占到全国竹笛销量的85%。

提升乡村“辨识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和村庄经营有机结合,深化美丽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和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去年新增省级未来乡村5个;放大特色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小古城村深化“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位;青山村以艺术乡建赋能乡村发展,入选全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擦亮文化“金名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借首届“良渚论坛”圆满成功的东风,纵深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动文化地标、和美乡村、农业园区等串珠成链、一体发展,推动“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禅茶一味·品茗问道之旅”和“杭州余杭中泰道茶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入选2023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提高“产”的效益

创造富裕富足美好生活


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竹笛之乡”。全村有2.8万亩苦竹,过去只能做竹制品或者柴火,价格几角钱一斤。通过发展竹笛产业,目前,全村年产销竹笛逾450万支,年销售额约3.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5万元,“苦竹”变成实实在在富民强村的“富竹”。

2023年,紫荆村建成了中泰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出了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接下来还将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让紫荆村不仅成为竹笛的生产中心,更成为竹笛创新的研发中心、笛文化的传播中心。

近年来,余杭区坚持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理念,大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连续两年在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考核优秀。

汇聚人才创富。余杭开办了全国首个未来农民学堂,创新“产业发展+三农培训+乡创孵化+N”的乡村“地瓜经济”新模式,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6万余人;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互促共进,在岗在职职业经理人28位,牵线引进优质项目近百个,如中泰枫岭村职业经理人以茶产业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去年村级强村公司创收增长了四倍。

坚持改革致富。余杭深化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创新留用地指标换房产、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村建民用等举措,去年全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57万元、增长14.65%,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

强化协作共富。余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迭代升级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和国企与西部五镇“5+5”联合体协作机制,累计实施项目340个,总投资超240亿元;推动径山村与周边村落组建“乡村新社区”共富联盟,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抱团合作,共同开发径山茶、径山农产品等伴手礼,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食宿场地、停车泊位、产业配套等开展共享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