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奋力铺陈和美乡村新画卷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金华市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域启动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乡村新画卷在八婺大地格外耀眼。 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 塑形铸魂 环境蝶变向美而行
走进位于义乌市西北城郊的李祖村,田园与艺术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李祖村整治村容村貌,村口小水塘变成生态洗衣房,成为全村水系水体大治理的突破口。曾经让人头疼的垃圾分类问题,也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逐渐有了改观。2021年,李祖村成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乡村美如画,幸福踏歌来。看着村里的变化,很多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也选择回村享受家乡发展,建设更美的家乡,共同把李祖村打造成业态丰富的旅游村。 在八婺大地,像李祖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早已从单个“盆景”发展成整片“风景”。“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金华市坚持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着手,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金华乡村最显著的标志。全市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二次四分法”在全国推广;累计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县7个、共同富裕示范带8条,培育和美乡村示范乡镇85个、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317个、和美庭院30余万户,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20%以上。 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向美而行过程中,金华市坚持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五和”标准,重塑乡村新风尚,深入开展“最美金华人”主题宣教实践,推广浦江县郑宅镇等地乡村治理积分制经验,实施“八婺好家风”工程,全市文明村镇建成率达97.85%。 为持续巩固环境治理成效,金华市还高质量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推动“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经验、“后陈经验”“寀卢经验”深度融合,擦亮社会治理品牌;创新推行“一个网格+一个党支部+一个解纷码”模式,建强乡村网格体系,持续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多元培育 产业提升向强而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产业。 得益于武义县抢抓“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机遇,2018年,焕然一新的坛头村迎来首个入驻项目——田庐文创园,每年有180多场艺术文化类展览沙龙在此举行,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乡村会客厅”,推动形成婺州窑烧制、露营、民宿等十几种文旅业态。近年来,坛头村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到2023年的140多万元,走出了和美乡村产业富民之路。 坛头村的蝶变,是“千万工程”在金华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金华市坚持激发高质高效产业新动能,通过项目化支撑、“土特产”振兴、新业态培育等举措,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夯实项目化支撑。金华市建立乡村产业项目储备库制度,全面落实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保障,去年全市85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5.72亿元、增长129%;因地制宜发展品质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创建A级景区村庄2064个、星级农家乐806家;盘活闲置农房2.2万宗,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增收8.1亿元,以农文旅融合彰显“婺韵”乡村之美。 推动“土特产”振兴。金华市突出“一县一业”,编制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图谱,实施金华火腿、金华两头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振兴工程,打响“金农好好”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培育“磐五味”中药材、武义绿茶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家农业上市企业和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金华还大力实施“新农人”“农创客”培育行动,创新“共享田园”“共享农屋”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点亮乡村美丽经济。全市培育532个电商专业村,数量居全国第二。
共建共富 城乡融合向富而行
置身东阳市寀卢村,吸引游客的不仅有4000余亩田园风光,还有村内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家家户户小洋房”的景象。“这里距离城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日常生活很便利。”村民们说。 城与乡,正驶上加速融合的快车道。 2023年初,浙江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赋予“千万工程”更大舞台。金华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持续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以城乡提升工程为牵引,探索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之路。 共建共富持续深化。大力实施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强化东阳—磐安、义乌—磐安、永康—武义等结对协作,实施山海协作项目62个,完成投资77.8亿元;实施“千团联千村”行动,创新“6+1”结对帮扶模式,结对帮扶1145个村,推进建设村集体经营性项目2232个,“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取得实质性成效。近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18缩小至1.93。 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设计未来乡村“12820”特色创建体系,实施20项标配+N项设施配置,推动9大场景快速落地,52个未来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命名;建成“四好农村路”8100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累计开通或延伸乡村客运线路1102条;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千万工程”,万千气象。如今的金华,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85%,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形成农村15分钟医疗卫生圈、20分钟养老圈……和美乡村生活成为城里人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