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港城的“绿色脉动” |
|||
|
|||
冯 瑄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以“减少船舶20%的碳排放量”践行绿色承诺;宁波企业昌亚新材料入选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87.5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海曙龙观交出生态体检成绩单……近年来,宁波市以破浪之姿,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 “推动护绿兴绿再加力,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以绿色革命推动发展提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大美宁波新图景。”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相关会议上强调。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之都的硬核实力,东海之滨正崛起一座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未来之城。 宁波海曙区 强化顶层设计 铁腕守护“全域美”
近年来,宁波市从顶层设计出发,以“大生态”守护“全域美”。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去年,《宁波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发布,宁波9365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按照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细致划分为254个环境管控单元,实行分类管理。 “我们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审批部门负责人说,分区管控后,宁波重大项目保障能力得到提升、高水平发展格局得到优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根据《更新方案》,全市陆地优先保护面积扩大了68.88平方公里,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同时,实际可准入的工业项目土地面积也同比增加了110.19平方公里,预计将有超过3000家企业能够享受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的红利。 ——制定最严格、最严密的政策措施,修改《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快推进土壤、噪声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深水区”。47项涉生态文明改革事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不乏“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优秀改革范例。此外,宁波还成功创建了多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是‘大美宁波’建设的关键一环。”市委全会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围绕提升城乡功能品质,集中力量推进“大美宁波”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宁波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深化“大美宁波”建设行动、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等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预计到2029年,宁波将基本建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生态产品、有效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推进环境治理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年来,宁波坚持向“绿”而行,将高质量发展底色擦得更亮。 漫步宁波城区的核心河道鄞州区甬新河两岸,流水清幽、草木葱郁,三三两两的路人有的漫步休闲,有的健身运动。波光中,甬新河会展中心段断面水质也从Ⅳ类跃升为Ⅲ类; 走进大榭石化园区,绿色转型如火如荼。作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125项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加快实施; 位于象山高塘岛乡的长大涂滩涂上,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大唐长大涂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11万户居民全年用电需求,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 从烟囱林立的工业重镇到山水相融的生态之城,从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场到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宁波以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基因—— 空间更“优”。首个覆盖全域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11个示范片区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加速实施; 产业更“绿”。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全国排名前列;加紧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4个省级及以上减污降碳试点示范区建设; 发电“含绿量”持续攀升,光伏装机容量全省第一; 山水更“美”。东钱湖入选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9.5%,垃圾分类整体工作位居全国大城市首位,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全省第二。
加速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双向奔赴
近年来,宁波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让“青山”与“金山”共赢。 “我们要全域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画卷,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市美丽办有关负责人说。 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宁波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新近入选省级美丽海湾的象山南部诸湾,768公里海岸线变身“蓝色银行”,去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 四明山海曙片区占该区总面积近三分之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既不破坏生态资源,又能带动山区群众致富?海曙的答案是:在山区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新产业,延长生态产业链,去年带动全区九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生态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不仅要共享生态文明之果,还要共绘绿色发展同心圆。 宁波聘请专家学者、环保志愿者、环保行业从业人员、媒体记者等担任生态环境“社会观察员”。“绿丝带”“绿手环”“绿手指”“蓝海豚”……宁波生态环境志愿队伍成为净滩护水、垃圾分类、增殖放流、候鸟守护等生态文明实践的主要参与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共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队伍40支,注册人数超万人。 电厂“白烟滚滚”,是设备不过关吗?企业的工业固废是如何处置的? 面对公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宁波持续提升环保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从2018年起至今,启动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61家,并在“老四类”环保设施基础上,向钢铁、石化等“新四类”扩容。 “不负青山不负人”。四明大地的绿色脉动,正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强音同频共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