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二十期
民生福祉见初心
——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综述

2019-11-08 15:0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慧

今日浙江记者  叶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04年10月23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奏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强音。

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接续奋斗践行初心使命,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普惠性财政支出,创新形成“人民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推动建设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政绩考核,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落实落细、完善丰富,使人民群众对为民办实事满意率一路上扬。

今年10月23日,省委召开“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座谈会,深入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部署推动新时代新实践。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源泉,要把这一机制坚持不懈抓下去,奋力推进新时代为民办实事新实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波波为民办实事的新潮,涌向浙江城乡每一个角落;一阵阵幸福圆梦的暖流,荡漾在浙江人民的心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千方百计办好为民造福的事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

——习近平

 

杭州地铁5号线首段开通


本世纪初,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早面临成长的烦恼。如何补上民生短板,回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同志来浙江工作后,深入基层一线,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间地头,思考于颠簸旅途。

2004年初,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开展省委、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强调,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004年5月,在以“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努力形成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2004年10月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

2005年2月,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开启了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两创”“两富”“两美”的生动实践,把老百姓的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民生改革落到实处。

2008年4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提出改善民生十个方面“50条”具体措施,纵深推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7月,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把民生改善聚焦到建设“诗画江南”人居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上。

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拓展民生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细化实事项目,既时刻关注就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均衡等基础性民生工程,又着眼于群众精神享受的需要,解决空气质量、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安全生产等民生痛点,更聚焦新经济新技术催生的新需求,加快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工作载体和抓手越来越丰富,民生实事干一件成一件。浙江被赞誉为全国治安最好、城乡差距最少、最适宜居住的省份。

数据调查显示,2018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您说了算”活动采取好差评制度,群众好评率达到99.48%。


民有所呼    必有所应

创造条件能办实事办成好事

  

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忙到点子上、做到关键处。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

——习近平

 

嘉兴放心农贸市场农残检测室


15年来,浙江准确把握“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的精神实质,不断完善和落实长效机制,创造条件办实事、成好事。

——旨在为民,就是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使群众成为主体。

浙江始终将人民的诉求作为办实事的依据,民生实事项目从征集到实施都请人民做主,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征集民生项目,各地坚持集思广益、全民参与,让“群众点单”。在省级层面,省政府早在2005年就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政府要办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2014年底,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乡镇基层,从提前两三个月在公示栏征集实事项目到打造村情民意信息网,农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民意诉求。

决策民生项目,浙江各地鼓励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反复酝酿筛选。 2008年,宁海县探索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目前,这项决策机制已在省、市、县、乡镇四级推广。

——重在办事,就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聚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和投入保障机制。

浙江始终把落实工作责任作为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核心,从提出责任要求到建立责任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

年初确定实事项目后,各级政府同步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分解每件实事的目标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并把办理情况和进度向社会公示。

落实民生事项,需要稳健的财力保障。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04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民生支出44148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72%,民生支出额年均增长16.2%。

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项目的同时,各级政府还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形成“齐办事、办成事”的良好氛围。宁波市用政府资金撬动商业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开展区域性公共食品责任保险试点等,以市场化手段参与社会治理;舟山市15年间累计引进社会资金10亿元兴办教育;温州借社会资本力量建成近百家“百姓健身房”。

——成于务实,就是注重抓落实,建立健全督查考评机制,从“自弹自唱”到“政府做、百姓评”,确保实事见成效。

浙江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探索建立民生实事督查考评、次年向人代会汇报情况的机制,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评定、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确保政府的“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

2018年,省政府启动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活动,把督查考评权交给百姓。全省共有85.77万人参与,有48.7万人对民生项目作出评价,整体好评率高达99.48%。

今年10月1日,这项活动再次启动。城乡居民只要打开网站或手机,省政府承诺的2019年度民生实事推进和完成情况就能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参与意见收集、网络投票、公众评价等环节。有些地方还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点放置二维码,让老百姓做考官,直接评判。

15年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把一张张美好蓝图变成了生活的现实,每个浙江人都从为民办实事工程中获益受惠。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一级累计实施了127项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实施主体向县、乡拓展后,仅2019年省、市、县就推出民生实事1085件。

 

攻坚克难    闯关夺隘

改革撬动精准供给民生服务

 

要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细化实事项目,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


 

宁波市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


多年来,回应老百姓“水涨船高”的民生关切和诉求,浙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撬动重点民生领域的突破,奋力推进新时代为民办实事新实践,用心用情答好“民生考卷”。

回应“办事难”,浙江盯牢“一件事”,围绕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跨部门跨层级整合,统一申请材料,共享材料,实行部门联办,让老百姓提交一次材料,就能一次办好从出生、上学、就业、婚育、置业、退休、养老和身后等全生命周期的24件“一件事”。

缓解“看病难”,浙江深入开展县域医共体改革,让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合体,医疗资源相互流通,整体提升全县域医疗水平。目前,全省70个县市区共组建了161家医共体,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家看好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高达70%。在医院就诊,“智慧医疗”让预约挂号、付费结算、入院办理变得快捷高效,甚至用手机全流程扫码就医。

满足“上好学”,浙江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探索“互联网+义务教育”,实行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零择校”,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保障“老有养”,浙江从2009年就开始实施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的实事工程,提速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至2018年底,建成333个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配送餐服务覆盖52%的城乡社区,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尽量让老人“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

维护舌尖上的安全,浙江加强源头管理,事前介入,连续多年将放心农贸市场、农村家宴中心厨房、餐饮单位“阳光厨房”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至2018年底,兴建了上千个农村家宴中心,改造了1397个放心农贸市场。同时,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严加惩治。

浙江还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优良作风,充分运用到政法、生态、文化领域的改革,给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的体验感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持续深化政法体制改革。围绕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浙江率先建设“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开展40个化解风险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政法机关“一体化办案系统”、扫黑除恶“一案三查”、人员密集场所反恐“四联三防”、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等创新举措;整合政法、信访、调解等力量,打造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让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18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84%,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列。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浙江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大气十条”,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全域开展垃圾分类等。到2018年,浙江提前完成国家大气环境改善目标,全部消除劣V类断面,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综合实力与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平均得分82.85分,连续7年持续提升。“千万工程”还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认可。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浙江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国家改革试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截至今年7月底,共建成12826家文化礼堂、151251个体育场地。遍及城乡的文体设施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浙江将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及饮用水工程建设作为年度实事工程,不惜投入巨额财力,一年接着一年持续改善。实施万亿元综合交通工程,2018年全省综合交通投资高达2712亿元,居全国第二。创建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贯通钱塘江航道、建设高水平“四好农村路”、打造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和全省空中1小时交通圈……

今年初,全省上下掀起“三服务”热潮,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奔着问题去,抓住问题改,在持续深入的服务和脚踏实地的破难中,帮助企业、群众和基层解决困难,把实事做实, 好事办好,交出了一份新时期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合格答卷。

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出行便捷舒坦,文化事业大繁荣、绿水青山总相宜,浙江老百姓亲眼见证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社会全景式的变革,亲身体验着民生改善带来的生活美好。

 

突出主体    共建共享

让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可持续

 

要注重发动和引导群众,使群众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共享为民办实事的成果。

——习近平


 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医生义诊


15年来,浙江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共建共享格局,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坚持共建理念,浙江营造开放公平创业环境。实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点燃了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近年来,浙江就业计划任务年年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速稳稳跑赢GDP。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34年居各省(区)首位。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1,收入倍差列于全国各省(区)最低。

坚持共享发展,浙江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升学,让全域百姓获得“起点公平”;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使居民“收入公平”向前迈进一大步;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让“弱者”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机会公平”……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给人民群众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以共建促共享,浙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银行网点进驻乡镇,体育设施免费送到村,公交班车“村村通”,农村文化礼堂“天天演”……如今的浙江农村,与城市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城乡“美美与共”。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一系列“并轨”举措,从城乡医保并轨,到社会救助并轨、住房保障并轨、失业保险金并轨……浙江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碎片化到一体化,保障基础更为扎实。

让老百姓住有所居,浙江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帮助350万户城镇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在农村部署“除险安居”行动,通过新建、修缮、置换、租用等多种方式,搬迁改造32万户农村危旧房,惠及10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

让老百姓弱有所扶,浙江坚持政策托底,帮扶低收入农户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培训就业,想方设法解决残疾人、五保老人等特定人群的困难,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2018年全省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同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达到7200元,低收入群体收入年均增幅超过10%。

 

为民办实事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行进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阔征程上,全省上下将更加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持续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凝聚起党心连民心的磅礴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