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二十期
生活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9-11-08 16:1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袁卫


杭州之美,美在湖光山色,美在匠心人杰,美在幸福和谐。

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风光,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历史情结,再到“最多跑一次”、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再到“礼让斑马线”“最美”现象等道德风尚,杭州的美,以杭州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吸引着世人对杭州的向往。

截至目前,杭州已经连续12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杭州钱塘江畔灯光秀

 

逐梦创业创新

 

晚上10点,梦想小镇灯火通明。创立杭州非白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的茹方军还在仔细推敲服务方案的细节。他说,自从迁入梦想小镇,就获得小镇“最高5年,每年减免120平方米租金”的优厚福利,每年可节省8万元房租。

“福利”不止于此。小镇不仅给创业者推出可以购买专利、法务、财务等服务的“创新券”,还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服务。如今,“非白三维”已成长为专业提供三维数字化技术综合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

梦想小镇,自2015年开园以来,已集聚创业项目2000余个、创业人才2万余名,引进湾西加速器、良仓孵化器等12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并汇聚金融机构770余家、管理资本3750亿元。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在梦想小镇耳熟能详的宣传标语,成为杭州对所有创业者的郑重承诺。

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先后落地;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47个特色小镇星罗棋布;32个国家级孵化器、众多创新园区遍布城乡……杭州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的“双创”生态系统,创办大学生企业1.6万家,带动就业6.5万人,实现“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

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人均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全国第一……杭州正成为一座“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福地。

 

共享品质生活

 

初到杭州,很多人会“不大习惯”,离开杭州,会觉得“很不习惯”。杭州是全国最早推行“车让人”的城市,行人走在斑马线旁,一长串车流自动停在斑马线前。来自深圳的陈妙连感慨:自己被杭州“惯坏了”,到别的地方去过马路变得“很不习惯”。

“车让人”,是杭州的日常。近年来,随着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加快建设和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持续落实,杭州人的衣食住行变得更为便捷舒适。

针对“拥堵指数”高居全国前三的痛点,2016年杭州率先实施“城市大脑·智慧交通”的创新解决方案,并上线运行“数据治堵”“便捷泊车”等48个场景应用。如今,从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到遍布街头小巷的公共自行车,杭州人的出行选择日益多样,“堵情”大幅降至第30位,成了全国竞相学习的治堵“模范生”。

“移动支付之城”是杭州的另一张金名片。小到吃饭购物、叫车租房,大到看病就医乃至去政府部门办事,“一部手机全搞定”。

数据显示,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的出租车,超过80%的餐饮门店均支持移动支付,城区所有公交地铁均实现扫码支付。移动支付普及率、服务覆盖率领先全国。《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报告(2019)》显示,上海、杭州、北京位居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指数前三强,其中,杭州移动支付政务民生指数排名第一。

从2019品牌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交流发布会发布的“十大现象”,可以大略体会杭州的品质生活: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原创研发驱动迭代发展、匠人匠心铸就杭州制造等三大现象,反映了杭州的“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扩容筑梦长三角、城市大脑引领智慧治理、社区服务追求美好生活、加装电梯提升幸福指数等四大现象,体现了杭州的“高水平治理”;

乡村历史建筑蝶变重生、艺术展览会花开综合体、大城小事讲述温暖故事等三大现象,述说了杭州的“高品质生活”。

 

杭州移动支付


兜牢民生底线

 

10月16日,富阳区天马大厦的加装电梯启用了。这部电梯高28米,是目前杭州地区最高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使用人数约有100人(其中老年人占六成),是目前杭州地区受惠户数最多的单体加装电梯。

“加装电梯,是政府为我们老人办的大好事!”73岁的王玉桂老人笑着说。

杭州市已连续两年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1183处项目通过联合联审,其中完工600台加装电梯,6000余户居民享受到加装电梯带来的便捷。

近年来,杭州市坚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贯穿到为民办实事中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筑牢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底线,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平,整治民办初中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推进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创新学后托管服务,推动371个名校集团向全市域延伸;实施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创办或引进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扎实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等改革举措,推动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245家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健康综合指数居全国第5位。

“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工程,日常运行的照料中心超过2800个、老年食堂超过1200家。每天有5万多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居全国前列。

“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实施住房保障“阳光工程”,为27.1万户城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235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和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95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通水,让杭州城区百姓喝上优质天然水;建成3063公里绿道,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工作,30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258个经营性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实现全覆盖;实行困难群众低保标准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挂钩,2018年发放救助金8.6亿元,惠及10.6万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