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2年第三,四期>先行先试 创建样板
缩小城乡差距

2022-02-28 17:2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湖州市:打造共富“绿色样本”

宗 合

 

湖州市区


去年以来,湖州市牢牢把握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全省唯一整市试点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为底色、改革为牵引,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推动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湖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7983元和4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5∶1。

据介绍,湖州整市推进缩小城乡差距领域试点的主要抓手为“1535”,即:谋实1个方案、构筑5大体系、创新3项机制、缩小5类差距。

坚持高位部署,谋实1个方案。围绕“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的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改革导向、问题导向、示范导向和方法导向编制实施方案,坚持把数字化改革和乡村集成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充分展现了湖州“绿色+均衡”的独具优势。

坚持系统思维,构筑5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市级层面成立缩小城乡差距试点推进组,区县成立对应机构,对接共同富裕专班,建立“六统六分”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分工明确、集约高效的工作模式。建立指标体系,明确29项指标目标,谋划6项预期标志性成果,梳理10项突破性抓手以及6项重大改革,形成指标体系“四张清单”。强化政策体系,把试点工作纳入“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分解具体任务,测算资金投入。优化考评体系,聚焦“四张清单”,通过联动推进、定期评估、督查考核等举措,加强对区县部门履行职责、工作进度的督促检查,层层压实推进责任。打造共建体系,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全面展示共同富裕和试点工作亮点成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坚持彰显特色,创新3项机制。创新共富班车,聚焦群众最有感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供给均衡普惠的富民项目、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目前,已有优数共享、未来农场、乐业湖州等19趟“班车”鸣笛发车。创新数字应用,打造“缩小城乡差距”应用,推出“美丽湖州”“两山银行”“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两慢病”健康画像等场景。创新集成改革,以争创整市推进全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为抓手,聚焦“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农民发展、乡村治理”五大方面改革创新,加速建设协同集成、迭代升级、联动闭环的改革矩阵。

坚持重点突破,缩小5类差距。紧盯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实施乡村产业“八业千亿”培育工程、“三年强村计划”等举措,争当富民增收“排头兵”。紧盯宜居环境差距,通过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组团式未来乡村、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举措,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紧盯公共服务差距,通过融合共建城乡义务教育、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等举措,缔造品质生活“先行者”。紧盯要素配置差距,畅通资金、科技、人才下乡通道,以农业“标准地”改革为动力,探索双向流通“好机制”。紧盯数智进程差距,通过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整体智治体系、建设“数字乡村一张图”,解好数字变革“方程式”。

“在全省统一的共同富裕话语体系下,我们将进一步找准湖州定位,讲好湖州故事,展现湖州作为,聚焦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咬定目标、创新打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绿水青山里的共富路。”湖州市委负责人表示。

 

淳安县:共富路上“一个不少”

宗 合

 

淳安县下姜村


春节期间,淳安县“大下姜”区域内25个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变身“书记主播”,通过“云上大下姜”抖音直播平台和“大下姜”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直播带货,让地瓜干、土蜂蜜、红米酒等土特产品“红火”了一把,实现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的双丰收。

村书记上网卖年货,是“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和枫树岭镇、大墅镇开展的一项农产品推广活动。2021年以来,淳安县从特别生态功能区和共同富裕试点县的特殊定位出发,统筹考虑保护的责任、发展的愿望和民富的要求,聚焦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坚持以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为突破口先行先试,协调推进生态美富、深绿创富、改革增富、民生安富,向着“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的目标稳步推进。

联合发展促领富。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大下姜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大下姜区域跨区联动发展绘就蓝图。坚持党建引领,举办全省“百名村书记话共富”主题峰会,发出共同富裕宣言,共建村书记学习交流平台和特色党建品牌。坚持市场引领,推出“千岛湖保护路”“下姜村帮扶路”“大下姜共富路”等“红绿相融”的教学和旅游线路,推动旅游资源跨区共享。

“两山”转化促创富。坚持深绿产业创富,大力发展培训、乡村旅游、农林、文创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5个村社出资组建的大下姜振兴公司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探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为导向的产业资金“引导激励”新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坚持品牌创富,强化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编制地瓜干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同时借力亚运会宣传效应,不断打响“大下姜”品牌,助力大下姜区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联三帮三带”促共富。落实支部联建、党员联带、产业联兴等“三联”举措,全力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实施先富帮后富、乡贤帮老乡、强村帮弱村等“三帮”为内容的“我们一起富”行动计划,助力农村“消薄增收”。实施以下姜村带动周边地区、大下姜带动周边地区、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推广带动为路径的“三带”行动,推动缩小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提升村与村联动性、户与户收入均衡性。

城乡统筹促享富。打造美丽生态,开展从水域到陆域、从点状到面上、从城镇到农村的全域整治,常态化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便捷路网,在完成枫常公路改建工程基础上,积极对接淳红线、枫岭线、大上至下花环线改建工作,积极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探索未来乡村,实施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未来社区(乡村)、数字乡村等项目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数字平台促治富。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大下姜联合体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构建了以共富指数为引领,“深绿创富、民生享富、智治安富、党建领富”为支撑的“1+4”大下姜共同富裕数智平台框架,目前已完成红色培训、民宿管理系统、民生直通车等13个子场景和“两端”的开发建设。

 

慈溪市:“乡村组团”动力澎湃

宗 合

 

慈溪市倡隆村


休闲长廊、体验农园、生态水库……元宵佳节刚过,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的楝树下区块改造项目扩建工程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片区由匡堰镇3个山区村组成,注册专业公司,有机整合土地、民房等要素资源,抱团营销,使区域发展步入快车道。春节期间,片区每天吸引游客1000多人,同比增长近30%。

乡村是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战场”。立足村与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等矛盾,慈溪市瞄准“片区”这个基本单元,创新实施党建联盟、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社会联治等一揽子工程,打造乡村发展联合体,走出了一条区域协同发展、共同致富的“乡村组团式”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已培育组团片区79个,落地发展项目205个。

党建引领,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活力。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通过跨村域的组织共建、发展共谋、事务共商,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推动基层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更可持久的乡村发展活力。崇寿镇傅家路片区由省“千名好支书”、省“兴村名师”陈沸沸担任联合党委书记,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通过带组织、带管理、带技术,带动片区各村的组织建设、治理水平和产业发展整体提升,2021年片区集体经济增长率超20%。

盘活资源,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纽带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通过产业集聚、资源互补、补链配套等实施产业联动工程,充分发挥各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统筹盘活资源要素、扩大产业优势,推动片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匡堰镇将山上、山腰、山下的村庄组成片区,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山上山下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利用,产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链,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2021年该片区的茶叶、杨梅产值分别增长53.8%和18.6%。

区域协同,推动乡村治理整体提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在片区内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统筹、区域治理联动等模式,提高区域工作协同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资源的配置,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新面貌。掌起镇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片区通过组团采购对保洁和垃圾收运实行外包,统一收费依据和标准,变垃圾保洁为宝。通过治理,片区垃圾处置收费覆盖率从53%提升至100%,实现从“离散运行”到“跨村联治”的转变。

强村富民,推动乡村共富迈上新台阶。积极探索发展新举措和薄弱村“一村一策”,通过组建经营实体促增收、镇统筹村联建促增收、镇级资产配置促增收、项目结合促增收等多种创新模式,落实村级经费四项补助、村级留用地及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等政策,不断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低收入农户帮扶精准有效,实施保障性与开发性增收并举,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4.8个百分点。

 

义乌市:书写城乡“融合新篇”

宗 合

 

义乌市何斯路村


2021年,义乌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国(县市)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列入全省共同富裕试点以来,义乌市坚持和深化“义乌发展经验”,按照“一个市+片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城乡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明实践和党建引领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义乌探索、义乌贡献。

产业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推进一级市级统筹、国企结对项目,二级镇街联建项目和三级村级自主谋划项目的实施。2021年,全市442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比80%以上。

要素配置一体化推出新举措。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要素配置一体化的关键一招,在全国首创首提、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设计,系统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当中的“人、地、钱”核心问题,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增强农村发展动能。目前,已实现5.78万户农户“住有所居”,6.2万户农户完成农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成农房发证13.56万本,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8万笔210.7亿元。

基础设施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坚持“一个市”的理念构建共同富裕基础布局,加快城乡有机更新,累计完成城乡更新约8万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7%。主动共建都市区,积极构建30分钟都市共富圈。加快建设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国企镇街结对打造精品线辐射带动全域农村。

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新提升。农民致富行动深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持续深化“消薄”攻坚提升行动。创业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在省发改委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一。教育倍增计划顺利开展,启动实施两轮“百园工程”,2021年实施教育项目50多项,基建投资超10亿元。健康义乌建设快速推进,全市14个基层院区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基本标准,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经办服务持续优化,与省内外12个地市达成“进一家门、办两地事”合作经办。

文明实践一体化构建新格局。文化惠民大力推进,坚持“规则义乌、义行天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平安义乌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义乌实现“十三连创”,实现“无积案县”两连创。

党建引领一体化开辟新境界。东西部协作和山海协作不断深化,深入开展党建、改革、产业、乡村振兴和人才、劳务等方面交流合作,建立“32+7+X”东西部协作工作体系。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深化产业合作,在衢江、天台、莲都、仙居等山区县实施山海协作特色项目5个,2021年累计到位资金7.05亿元。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将省内山区26县全部纳入消费帮扶采购范围。实施“百县万品”行动,依托“百县万品”山海协作专区、义博会等平台,为全国342个欠发达县提供服务。

 

台州市路桥区:“六金强村”富民新路

宗 合

 

路桥区新桥镇


方林汽车城、F7汽车广场、二手车市场……汽车产业服务业既是台州市路桥区的一张商贸金名片,也是该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在全区6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中,有半数以上为村办市场,年成交额达数百亿元。

目前,路桥区正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优化转型升级五年(2021—2025年)行动,“十四五”期间计划优化提升35家、改造提升市场17家、整体搬迁2家,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集体经济提供更强发展后劲。

“市场兴村”是路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一招。2021年以来,路桥区锚定“共同富裕”新坐标,制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创新推出商贸市场聚金、特色产业创金、抱团发展增金、资源盘活生金、数智金融活金、乡贤帮扶带金等六大举措,走出了一条“六金强村”撬动壮大村集体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子。

发展特色产业。聚焦乡村振兴,积极培育花木、果蔬、箱包、鞋帽、喷雾器等一批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小镇加快建设,“一村一品”成效初显。如金清镇新联村通过打造大棚红茄产业和办市场,全村实现了年产红茄4000多吨,产值达2600多万元,市场交易额近亿元,2021年全村增收20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推进资源整合。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支持各村整合盘活闲置农房、耕地等资源,将存量资产转化为经营性收入。目前,全区通过整合小、散、弱土地资源,新增土地流转1.3万亩,新增农业项目5个。金清镇将21个村集体返还留地指标合并挂牌出让,建成工业地产,再由各村按指标比例回购厂房,每年可增收500万元。

激发市场活力。探索开展数字赋能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评价融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场监管领域22项改革试点内容。截至2021年底,已有5248户个体工商户获得授信17.9亿元,实际融资10.47亿元。

发挥乡贤优势。出台《关于新乡贤带富工程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出“六带·十百千万亿”带富工程,用乡贤“引路人”帮助群众拿好致富“敲门砖”。目前已成立6个镇级新乡贤带富基金、总额2350万元,引进新乡贤带富项目7个、总额7.98亿元,吸纳低保、残障人员8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10家新乡贤联谊会和1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成功结对。

推动抱团发展。积极探索“联盟统筹、抱团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新模式,成立全省首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会”,成立专业物业管理和农旅发展公司。全域组建片区化“党建联盟”27个,实现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推动落实项目28个,2021年实现增收近3000万元。

培育数智金融。实施“红色数智金融助富”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打造金融助富“数智大脑”、创业造富“普惠引擎”、党建引富“红色联盟”等三大载体,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产业。目前,路桥区已实现全域户籍居民授信和村集体授信全覆盖,小微企业授信覆盖率超70%,融资便利度明显提升。

 

仙居县:做好“美丽增富”文章

宗 合

 

仙居县美丽乡村


虎年新春一场大雪,让云海翻涌、雾气缥缈的神仙居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2021年,神仙居景区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营收2.62亿元。

美丽经济是仙居县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2021年以来,仙居县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新的赶考路上的必答题,聚焦“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城乡均衡、精神富有、社会和谐”五大重点任务,以“高山移民、农民持股、特色产业、数字赋能”为抓手,全力做好农户增收、资源增效、城乡增美的“增”字文章,城乡差距稳步缩小。

顶层设计绘好共富体系图。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七大图景”“八大行动”,制定实施《仙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并组建工作专班,开展实体化运作。

美丽经济拓宽共富大通道。把绿色生态作为推动群众增收的最大资源,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级旅居目的地的目标,以世界级标准经营美丽景区;着力打造仙居杨梅、仙居鸡、茶叶、绿色稻米、生猪、油料、农家小吃等七条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以产业链示范提升经营美丽田园;大力创建景区村庄,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以乡愁记忆经营美丽乡村。目前,仙居入选全国产业链典型建设名单,创成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3条,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县共有省3A级景区村庄34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5个;共有民宿(农家乐)经营户580户,床位数10000多张,神仙居区块每户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

全域共进增强共富获得感。把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抓住杭温高铁建设契机,不断拓展城市范围、提升城市能级、彰显人居品质,聚力品质提升优化城市功能;聚焦解决高山、偏远山村公共服务短缺问题,全面部署推进高山移民工作,聚力服务共享启动高山移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塑、弘扬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聚力精神富有打造“最温暖志愿之城”。

特色产业做大共富总蛋糕。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共富的源头活水,紧抓“一县一策”重大机遇抢拼新赛道,致力构建医械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建立6亿元蓝湾招商基金,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创新与转化学院,举办全球医疗器械创业创新大赛,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医械小镇共入驻项目47个,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发明专利200多项,增加就业岗位2600个。与此同时,坚持以优化重组引领高质量发展,启动医化园区扩容,首批10家总投资80亿元的优质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医化园区产值将达200亿元,为全民共富提供产业支撑。

“通过数字赋能添共富新路径、改革赋能添共富新要素、创新体制添共富新活力,我们实现了农户增收、资源增效、城乡增美。”仙居县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仙居县将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坚持全域谋篇、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厚植生态优势、增强区域竞争新动能,推动城乡共进、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

 

松阳县:深耕现代“共富田园”

宗 合

 

松阳县力溪湖


政府精准招引,园区贴心服务,企业拎包入住。自松阳县恒兆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以来,已吸引20余家来自温州、杭州、广州、上海等地的企业入驻,其中七成以上来自汽摩配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

优质项目落地,为山区县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近年来,松阳县围绕现代化“田园松阳”建设,以“智能制造新城、中国有机茶乡、全域康养胜地、国家传统村落公园”四张“金名片”为主抓手,全力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常规推进、跨越式赶超,全力推动共同富裕试点取得良好成效。

双招双引“强”产业。确立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径,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2021年引进新项目88个,新增工业用地1260余亩,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9%和173.5%,引进高校毕业生3350名、研究生150名,与2020年相比实现倍增。

融合发展“统”城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和13个老旧小区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突破10平方千米,全县常住人口净增2万人。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2021年累计完成投资10800万元,续建安置小区2个、安置点2个,总计搬迁991户3200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各乡镇街道特派员全覆盖,创建全国首个“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村”。2021年共投入支持乡村振兴财政资金8.1亿元,支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7.6亿元。

改革创新“活”要素。积极实施“拯救老屋”“拯救古树”行动,通过资产流转,为全县半数以上乡村植入民宿、文创等新业态。《松阳县创新存量资源活化利用模式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入选首批12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推进“传统民俗+”“红色文化+”工程,高起点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松阳高腔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为民俗旅游赋能增值。创新金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机制,2021年新增林权抵押贷款6741万元,累计发放民宿贷款1740笔、金额1.99亿元。

共建共享“富”农民。推进“扩中”“提低”工作,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松阳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6907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经营性收入7616万元、增长7.14%。203个行政村均无“返薄”现象发生,实现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201个,占行政村总村数的99%。城镇新增就业2900人,登记失业率1.37%。松阳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10%以上的增速。

整体智治“稳”基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网格建设,构建县、乡、村、网格、微网格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四平台迭代升级,形成监管执法、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综治工作、党政综合业务五大模块。坚持“调解在前”提升矛调中心建设,探索矛盾纠纷逐级化解导引、多劳多得激励、访调对接协作“三大机制”,调解成功率达99.72%。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以“两个重点区块、三道圈、全域辐射”的社会治安立体化电子防控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