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家专栏
在交流互鉴中推进文明发展

2024-05-31 10:1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辛鸣

辛 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不同文明通过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通过吸纳外来文明激发活力,既是理性自觉选择,亦是客观规律要求。

  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交流是第一步。首先要走出文明隔阂,改变不同文明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通过交流做到了解。这个了解,不仅仅是“知彼”,也是更好地“知己”,通过他者镜鉴,可以更好地、更深层次地认知自己。第二步,了解而后理解。不同文明相互之间的价值、思维,包括行为模式有着较大差异,对此不必须强求一致,甚至也不必须认同,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要包容、要理解。不“相同”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相通”,在某种意义上正因为“不同”才有了“相通”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讲:“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第三步,理解而后互鉴。虽然文明各自不同,但是他者文明中总会有一些因素、一些知识、一些理念能为己所用,有助于丰富己方文明的内容、增强己方文明的力量,于是互鉴就自然出现了。因此,“和而不同”不仅对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来说是必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文明来说同样是必需的。

  文明交流互鉴既是历史的事实亦是当下和未来的原则。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种悖谬的混合体,一方面,观念的分歧、思维的冲突、价值的对立等“不同”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政治发展让世界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球村”,相互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频繁而要求“趋同”,任何国家和民族、任何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究竟是一荣俱荣还是一损俱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交流方式的选择。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就会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进而也确立起现代社会文明交往的基本准则。

  现代西方社会零和思维之所以沉渣泛起,无非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新兴国家改变了他们的游戏规则,动了他们的“奶酪”。由于长期以来依仗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他们把不义之举当作理所当然,把明日黄花想象成长青之树。于是,在狂妄、偏执的历史记忆诱使下,零和思维陷入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一旦不能为所欲为、霸凌通吃,就缩回到零和思维的“避难所”自怨自艾,乃至恣意妄行,最后以“文明冲突论”来自我催眠、自我辩护。

  西方社会宣扬的“文明冲突论”并不是真正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以文明为挡箭牌下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维护其利益的行为的冲突。因文明之异而区分为“我者”与“他者”,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分别而敌对,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人类社会文明之间要做到不相互隔膜、不相互排斥,而是取长补短、美美与共,很重要的一点是放弃傲慢与偏见,拥抱合作与互鉴,心“想”事才会“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