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出发 |
|||
|
|||
辛 鸣 中国的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任务不同,改革的主题也不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蹄疾步稳地行进在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刚刚举行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再出发。为什么我们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十余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所有这一切使得我们今天的改革再出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头更进一步,让我们有资格、有底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的再出发。4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改革的方式、路径、形态乃至改革本身。日趋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人民群众新期待等,都对今日中国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改革开放前的体制机制继续进行改革,还要对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不再科学、没有与时俱进的体制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行再改革,要勇于改革“改革”,这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再出发不是简单的敲锣打鼓、顺水推舟,而是艰苦斗争乃至自我革命,中国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革命”喻“改革”,就是告诉中国社会要继续敢于“真枪真刀推进改革”,通过营造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为中国社会涵养激发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致力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再出发。制度的任务和对象不同,内容与形式自然不同。好制度一定是与制度任务、对象高度契合、充分适应的设计与安排。因此,着眼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特征展开,按其要求特征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十个重大论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等等。同时,公报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等;再次强调了两个重要判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这每一个论断、特征、判断都意味着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