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八期
创建“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

2025-09-30 15:4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华军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市举行,不仅让全球目光聚焦杭州的生态之美,更向世界展现了杭州深入城市肌理的人文关怀。

杭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杭州市临安区被授予“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这既是对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杭州市自身独特魅力与实力的彰显。


城与自然双向奔赴


群山叠翠,古木参天,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97.56%的森林覆盖率、全球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和10462种已知物种,被誉为“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作为全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保护区早在1996年就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4年10月1日,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以37条条文构建起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利用的法治框架。20年来,天目山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从4716种增加至7173种,高等植物从2160种增加至2668种,分别增长了52%和23.5%,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天目山经验”。

西溪湿地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又一典范。通过在城市核心区修复10.38平方公里的绿意空间,连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至971种,鸟类从69种增至224种,昆虫从476种增至918种。国际湿地公约原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宏大工程,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9月15日,杭州市发布的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大幅提升45.3%。近年来,通过实施西湖、西溪、大运河等综保工程,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家园”更加稳固。很多人到西湖看风景也看松鼠,拍风光更拍鸳鸯,老百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可感可及。

如今在杭州,保护生态已成为自觉行动。杭州市民自发成立的“鸳鸯护卫队”和超过3万名的“绿色志愿者”,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的生态基底。从飞鸟振翅到走兽潜行,从溪流鱼影到丛林微物,每一个新增物种的记录,都是生态系统健康度提升的有力注脚,都是城市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绿色经济快速发展


摇橹船划开清澈水面,白鹭低飞,鸟鸣清脆……初秋的西溪湿地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多年来,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压力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杭州市通过截污疏浚、植被修复,有效保护了生物栖息环境,让西溪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如今,这颗“城市之肾”满目葱翠,年接待游客超5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选择题”,而是“共生题”。杭州市临安区依托天目山的生态资源,推动“名山富民”,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特色路径。2024年,天目山镇生态旅游169万人次,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茶叶、小香薯等农林产品生产加工收入2.35亿元,生态酒店、露营基地、文创产品等生态服务业收入1.85亿元。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已创建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11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2个、工厂12家,减污降碳标杆项目41个。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8%,主城区公交100%新能源化。

今年以来,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工业制造、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不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功纳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布局。杭州市也在不断探索碳污协同数字化管理,植入“智能算力”。

通过推动优质“双碳”科技成果对接,目前杭州市已转化29项,4项技术入围国家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2项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1项技术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39项技术入围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真正实现科技赋能、点“绿”成“金”。


和谐共生城市范例


作为全国首部聚焦“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将为杭州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法治框架,并为全国城市绿色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法治方案。

多年来,杭州市时刻牢记“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和“努力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目标,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实施,通过生态保护、环境美化与水质治理,累计新增绿地约160万平方米,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从2001年的45厘米提升至2024年的89.4厘米,水质稳稳保持在Ⅲ类湖泊水标准。同时,恢复修缮180余处人文景点,“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经典格局全景重现。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湖南线贯通后,杭州市提出“还湖于民”,西湖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西湖年均接待游客约3000万人次,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还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一直以来,杭州市通过全域化布局、精细化雕琢,将生态福祉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既不让发展挤占自然空间,也借自然赋能发展品质——“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四级公园体系,让绿意从街角微空间延伸至城郊生态带。

淳安县下姜村,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这些年来,淳安县大下姜联合体以下姜村为核心,在“千万工程”助推下,实现从“脏乱穷”到“绿富美”的蜕变。村里陆续关停40多座木炭窑,污水实现“零直排”,封育养护7100亩山林,森林覆盖率从50%攀升至83%,水质从劣V类洁净至I类;生态修复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壮大,让下姜及周边25个村的村民收入倍增。

如今,一幅幅生产兴旺、生活和美、生态宜人的现代长卷,以越发细腻的笔触、更加鲜活的色彩,在杭州的城乡之间徐徐舒展开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