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八期
“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先行样本

2025-09-30 15:4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慧 胡建珍

叶 慧  胡建珍


国家公园是自然之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2018年,丽水市启动国家公园创建工作。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0—2025年)》,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处的503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红线。2022年,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入选全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

多年来,丽水市聚力推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创建,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及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探索,打造“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先行样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丽水智慧。


严守红线

筑牢尊重自然的根基


从创建国家公园的第一天起,丽水市就把“尊重自然”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全力保持国家公园创建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百山祖园区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实行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区管控,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对此,丽水市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引导原住居民和企业搬迁,实施生态退迁工作。

“现在关停!”2020年7月4日,位于核心保护区的景宁县英川镇金坑洋水电站两台机组断电停机,标志着百山祖园区核心保护区所有矿产、水电类生产性活动退出。与此同步,核心保护区内的31户98人全部搬离,一般控制区2994人也主动外迁。“为生态让路”成为当地百姓的行动自觉。

拥有江浙最高峰的百山祖园区,地形和海拔差异大,在垂直尺度上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4个气候带。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及近乎原始的地貌,使之成为非常适合动物、植物、菌物生长的神奇土地,完整保存了浙闽沿海山地的地带性植被和生态系统。

为保持这种原真完整的自然生态,丽水市联合国内外各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在百山祖园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并以科学分析结果作为依据,编制了创建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优选方案。

这期间,“数字天网”上线。丽水市加大“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保护体系建设,组建无人机管护队伍,搭建“数智百山祖”大平台,布局高空瞭望云台、红外相机、环境传感器(监测空气、水质、气象)、声音采集器等设备,对园区动植物实时监测、物种自动识别、异常活动分析等。

顶格保护之下,百山祖园区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由生长的乐园,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创新机制

破解“人地”矛盾的难题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占主体地位”。然而,百山祖园区的林地中,80%以上是集体林,涉及3万名林农的利益,“人地”矛盾客观存在。

如何破解集体林地占比高、权属复杂难题?丽水市充分发挥林权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地的优势,制定地役权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条件下,村民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保护森林的义务,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给予一定的地役权补偿,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目前,百山祖园区36个行政村每年领取林地地役权补偿金3000万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新增20万元以上,农户户均年增收约3868元,从制度上解决群众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龙泉市屏南镇周埔垟村为例,村集体统管913公顷林地,每年可获经济补偿约66万元。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发展生态产业。

推行改革的同时,百山祖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出台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政策,按照“补偿收益20倍”,授信贷款给行政村和农户,盘活资产近6亿元,拓宽了林农的融资渠道,推动生态保护红利直达最小单元。

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创建的积极性,百山祖园区推出“三员管护”制度,聘请国家公园管理员、护林员和野生动物保护员参与管护。其中,护林员主要由当地村民兼职。此外,还建立护林联防、司法联动、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机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全球守护一片独特稀有的自然生境。


教育科考

彰显原真保护的价值


科学、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是国家公园候选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百山祖园区依托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共建了17个创新平台载体和基地,成立“浙江大学—百山祖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中心”,建成全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监测样地——百山祖25公顷样地,入选全球森林地球观察网络。同时,还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36个机构建立科研伙伴关系。

依托“数智百山祖”大平台记录的空气质量、气象、水质、湿地等环境监测数据,以及获取的生物多样性影像和声音数据,科研人员在百山祖园区开展生态系统演变、物种栖息地利用、气候变化影响等研究,新发现姬林蛙、百山祖角蟾等65个物种,阳彩臂金龟等“灭绝物种”也重现山林,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日益丰盈。

全球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百山祖冷杉,原本仅存3株母树,如今成功培育野外种群基地82亩、回归种植4000株。2022年12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主席马克平宣布:百山祖冷杉群落得到重构,百山祖冷杉拯救与保护获得初步成功。

自然教育是传递国家公园原真保护价值的重要方式。百山祖园区以其优越的自然禀赋、丰富的科研成果以及日趋完善的科普设施,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

目前,百山祖园区已建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中心、野外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29个自然教育基地,开设野外博物馆展线8条,全球传播《百山祖》《菌物王国》等纪录片,出版《生态博物馆·走进国家公园》文化丛书。同时,举办自然教育讲坛、自然观察大赛、百山寻“宝”、自然教育“五进”等活动,吸引74.3万人次参与,逐步构建起全年龄段自然教育链条,把“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理念深刻烙印在百姓心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