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八期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海图

2025-09-30 15:4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振

马 振


金秋时节,走进半岛象山,穿过北纬30°最美海岸线,看群鸥飞舞、鱼虾跃动的欢快场景,赏水清滩净、海天一色的旖旎风光,感受万象山海的和谐与美好。

象山县海岸线长达988公里,大小岛屿505个,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具有优越的“山、海、湾、滩、岛”自然生态系统,为多样生物提供了天然的栖居之地。近年来,象山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实践,内外联动,大力推进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海图。


综合施策保“水清滩净”


海上鸟儿飞,滩边蟹儿爬。巍然矗立的石林下,海浪拍打着礁石,奏出美妙的海洋乐章。焕然一新的象山花岙岛引来无数游客打卡体验。

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花岙岛,多年前一度出现海岸侵蚀、沙滩退化、植被破坏、岩体裸露等生态问题。近年来,象山县将花岙岛的生态修复工作纳入《象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积极开展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保护、海洋监视监测站点建设等工作。目前,花岙岛自然岸线保有率83.03%,植被覆盖率75.49%。海岛及周边海域生物种类持续增加,现有维管束植物684种,海域浮游动植物134种。花岙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全国15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象山县地处东海之滨,绵长的海岸线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众多的岛屿,不仅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区,也是多种珍稀海洋生物栖息与繁育的关键区域。针对一些特殊区域,象山县建立了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为海洋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一方净土。

韭山列岛是全球最大的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基地,岛上植被丰富,还有欧亚水獭等“明星”物种。为全面保护岛上海洋生物,2006年,象山县制定《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宁波市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栖息地管护提供法律保障,当时的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一区一法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渔业资源,让海洋生物休养生息。象山县全面加强休渔禁渔管理,以减船转产、“一打三整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降低捕捞强度,促海洋生态恢复。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创新应用“遥感+AI”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海湾智能监管体系,通过入海河流氮磷减排、排海污染源规范整治等措施,推进近岸海域水质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


联动保护引“鱼鸥翔集”


在海上捕鱼时,总有海鸥绕渔船觅食,石浦船老大陈葵会大方地把一些渔获物分给这些“海洋精灵”。“我们要保护海洋生物,与他们和谐相处,不能进行掠夺式的捕捞生产。”捕鱼30多年的陈葵多次在海上放生误捕的鲸鱼、海龟、中华鲟等海洋保护动物。

敬畏海洋、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生物,早已成为象山人的共识。从呼吁并推动“伏季休渔”到全民参与增殖放流,从自发投入到西沪港专业化放流平台的启用,再到象山港放鱼慈善基金的设立,象山县构建起“政府引导+慈善基金+企业捐助+渔民操作”的立体化增殖放流网络,使“取之于海,还之于海”的理念实现了制度化跃迁,成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实践。

生物多样性保护让象山县成为“鱼鸟乐园”。冠羽黑色,嘴尖黑黄相衬,身体雪白,尾巴像叉子……在象山县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鹏的相机里,保存着不少海鸟的图片。这不是一般的海鸟,而是栖息在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中的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自2004年首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以来,象山县便致力于该物种的保护。目前,韭山列岛已被打造为数字鸟岛,成为“神话之鸟”的重要孵化繁殖地,繁殖数占世界繁殖总量的80%以上。象山县持续多年推动的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抢救保护工程也荣获“全国野生动植物卫士奖——先锋卫士”。今年7月,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志愿服务暨“国际志愿服务宁波交流汇”活动走进象山,39名鸟类监测志愿者、220名环保志愿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鸟者跨洋而来,持续书写守护传奇。

在建设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过程中,象山县发现全省面积最大的穗软珊瑚群落,刷新我国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北缘纪录,并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150余种重要经济物种。2022年4月,在石浦海域的“鲸”世救援行动中,渔民和救援队志愿者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救助了一头搁浅的,长19米、重约60吨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抹香鲸,创造了20小时接力的生命奇迹。中华凤头燕鸥和抹香鲸的保护故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展播。


久久为功让“万物共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象山人的共同执念。多年来,象山县联动各界力量,打造全国首个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小单元建设,实践案例被纳入全省“多领域可持续利用”重要试点。牵头成立浙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共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路径与有效策略,深化跨流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

生态修复是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象山县坚持以生态修复守护美,扎实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累计修复海岸线93.1公里、海岛5个。坚持以规划设计提升美,编制全省首个县级海岸带综合发展规划、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打造“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等4条标志性岸线。结合“北纬30°最美海岸线”建设,推动贯通沿海南北的大陆海岸线,串联滩涂、岸线景观、特色港湾、特色小镇,努力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客流交通廊道、历史文化廊道、休闲旅游廊道、美丽经济廊道“五廊合一”的生态海岸带。实施蓝碳行动计划,加强蓝碳资源保护,打通蓝碳富民通道,让美丽共富新场景在最美海岸线上不断呈现。

在海上生物越来越丰富的北纬30°最美海岸线上,象山县深度融合休闲旅游、海洋运动、非遗体验、亲子研学、青年文创等多种元素,绘就美美与共的“万象山海图”,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今,水清滩净、鱼鸥共舞的半岛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万物共生、人海和谐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