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八期
守护“神话之鸟”的碧海仙山

2025-09-30 15:5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今哲

今 哲


2005年5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南麂保护区,提出“南麂是一个宝岛,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态价值,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里的生态环境,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好”。

多年来,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锚定打造“七彩南麂”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与治理能力提升,使南麂列岛的生物多样性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截至2024年年底,记录到生物种数共计2929种,其中海洋生物2157种。


护好“神话之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南麂列岛展区尤其引人注目——木雕表现的中华凤头燕鸥一家三口深情哺育、亲昵相依的温馨场面,让参会人员为之驻足。

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因数量稀少、踪迹罕见,被称为“神话之鸟”。

为守护这一“神话之鸟”,自2023年起,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平峙岛开展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建设与人工招引项目,通过人工营造栖息地、布设仿真鸟模型、持续播放燕鸥鸣声等手段,吸引燕鸥来岛繁殖。

自项目实施以来,南麂列岛平峙岛的繁殖燕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多。2025年,招引中华凤头燕鸥至少10对,繁育幼鸟5只。招引大凤头燕鸥5000余只,累计产卵3100余枚,繁育幼鸟 2400余只。

海与鸟的故事,也被画进由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牵头制作的儿童绘本《一只鸟的奇“麂”之旅》。故事的主角是首只在平峙岛繁殖场出生的中华凤头燕鸥“绿环ZD2”,曾连续两年重返南麂。

南麂,不仅是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首个海岛类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3年,南麂列岛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南麂列岛诸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

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构建坚实的海洋生态屏障为核心使命,提升生态管护能力,已成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领域杰出代表。通过严格实施生态保护标准、开展关键鱼类种质资源保育、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等全球濒危鸟类物种,有效维护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全球海岛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范例。


创新科研监测


来南麂列岛安家的中华凤头燕鸥之所以越来越多,和“不打扰”的理念有关。

为在不打扰鸟儿的前提下实时观测其活动规律,南麂列岛落地了“绿电方舟”项目,通过光伏、储能设备建设零碳微电网,工作人员通过监视器就能进行实时观测。

聚焦生态保护,向科技借力,不仅“摸清了家底”,更能实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状况。近年来,南麂列岛实施科研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一体化数字运用平台,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执法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让生态监测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充分发挥科研监测支撑作用,南麂保护区长期开展潮间带生物、海洋性鸟类、海洋生境等调查监测工作,构建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掌握南麂列岛潮间带生物的动态变化。开展大规模、多尺度的大型底栖贝藻类物种采样,采集DNA条形码,留存生物标本,在准确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水体及沉积物环境中的DNA和宏条形码技术,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贝藻类基因库,并进行数字化归档,力争在10年内完成对南麂海域贝藻类物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创新开发以水下监测平台为核心的“水下”监测技术,去年,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潮下带监测及蓝碳数字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大屏实时查看水底生物种类变化及设备情况。

同时,推动建成省、市各级人才平台,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科研合作,不断引进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强化海洋生物研究与保护,发现4个大型藻类世界新种、3个微小型藻类世界新种、35个中国藻类新记录种、9个线虫世界新种,其中南麂蹄状藻、南麂侧链藻和南麂异八齿线虫以“南麂”命名。


人海和谐共富


无黄鱼不成宴。去年年底,300多万条南麂大黄鱼“游”向全国各地,成为众多饕客的心头好。

凭借“与海共生”这一理念,南麂列岛孕育出优质的“大海味道”。立足生态优先,严格执行休渔政策,打击非法捕捞,开展生态修复、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使野生大黄鱼种群密度恢复至10年前的3—5倍。规范养殖环境,研究出台《南麂生态大黄鱼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建成2个国家级、11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目前,南麂列岛大黄鱼养殖水域达1800余亩,可年产大黄鱼2900吨,实现产值3.5亿元,直接带动渔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

从昔日“黄沙”到海上“黄金”,从“蓝色”潜力到“蓝色”增长极,这座碧海环绕的“奔富岛”正聚力描绘共富新图景。不仅做好渔业文章带动居民奔富,还吸引了岛外游客的目光,做好文旅转型升级文章,让“碧海仙山”成为文旅品牌。

创新“景区+民宿”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改造提升六月天民宿、渔家民宿等一批精品民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建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南麂岛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浙江全境解放纪念碑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国家安全教育“海上学堂”;积极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功能,建成南麂海洋科教馆,与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推行“蓝色市民”计划,通过科普夏令营、海洋知识讲座、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无废无塑全电岛屿创建等形式,持续提高广大市民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024年,南麂列岛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居民人均收入超6.5万元。如今的南麂列岛,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人海和谐、惠民共富”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典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