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环境治理 “加减乘除” |
|||
|
|||
温州三垟湿地 今日浙江记者 叶慧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年以来,浙江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谱写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发展奇迹”。
提升水质做“加法” “有了这个50吨的雨水收集池,下雨天,厂区路面积水不会再混着工业污染物直排进雨水管网了。”在宁波市镇海区骆驼机电园,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镇海将治水利刃指向工业雨污水分流改造,改造13个老旧工业园,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从生活小区雨污分流,到工业园区建设雨水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浙江治水从末端转向源头,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综合治理流域水环境等举措,不断在水质提升上做“加法”,全域改善浙江水生态。 围歼污水直排这个水污染“罪魁祸首”,浙江按照“能分则分、难分必截”的要求,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启动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行动,1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分类分区域被提标改造。目前,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达到94%以上,建制镇达到72%以上。嘉兴、舟山等生态径流少的地区,还探索污水再生利用,全省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8%。 经过持续治水攻坚,浙江全省大小河流(湖泊)的基本功能日渐恢复,劣V类水基本消除。一季度,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6.4%,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 从浊到清,由净及美,浙江补齐河湖防洪薄弱短板,清除河湖库塘的淤泥,保护与修复流域水环境,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提升河岸景观品位。2019年,全省将完成100条“美丽河湖”的创建。 同时,浙江启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划定保护区,清理整顿周边污染源,严格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今年一季度,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9%,11个设区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5.5%,同比上升了0.3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做“减法”
今年以来,浙江聚焦高能耗及重点涉煤行业、亩均效益评价D类企业,采取淘汰低效用能,削减企业用煤,非工领域节电等措施,做好节能降耗“减法”,打赢能源“双控”攻坚战。 面对用能总量“余额不足”,嘉兴市聘请16位本土资深节能技术专家,分组到40家重点用能单位“把脉问诊”,提出节能降耗解决方案,坚决把工业能耗降下来。 湖州强化制度约束,用倒逼手段破解能源“双控”工作瓶颈:约谈节能降耗主体;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能源“双控”预警通报,督促红灯预警地区启动应急响应;开展专项督查,关停淘汰落后设备,加快推进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等燃煤设施淘汰等。 在永康,节能降耗成为当地企业技改项目的主旋律。不少企业投入资金改造工艺流程,降低工业单位能耗,拓展用能空间。浙江兴达钢带有限公司淘汰30台老式冷轧机,上马八轴五连轧生产线,生产线速度从每分钟180米提升至500米,不仅产能提升了3倍,产品单位能耗也降低了40%。公司总经理叶寿福说:“多降能耗,就是多增效益!” 今年一季度,浙江能源“双控”工作取得进展。能耗强度继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耗同比下降5%,降幅比去年同期缩小0.6个点;1—2月全省2627家重点用能企业煤费量1884万吨,同比下降9.7%。
改善空气做“乘法”
2018年,浙江提前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首个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省份。 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浙江在市县开展争创清新空气示范区活动,整治工业废气、城市烟尘、农村废气,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做好改善空气的“乘法”。 扫一扫二维码,从原材料烘干到精磨,再到成品修饰,红木家具制造的全流程监控就出现在手机上。这是发生在“透明工厂”东阳旭东红木公司的一个场景。通过废气治理,该公司基本解决了企业红木加工喷漆工序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粉尘无组织排放问题。 治理工业废气,倒逼企业转型,这是浙江“蓝天工程”的一项重任。去年以来,浙江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10个重点行业开展“一厂一策”废气治理,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惩偷排行为。 浙江还将治气范围延伸到城市烟尘、农村废气。在城市,加快老旧车船的淘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船,严格控制餐饮油烟,严抓道路扬尘治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等。在农村,利用卫星遥感严控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矿山粉尘防治专项行动等。 由此,浙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季度,全省11个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9%,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 58个县级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4.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
拆改整治做“除法”
垃圾场变绿地,违法建筑拆除后变身停车场,桥下空间改造成百姓锻炼休闲的新空间……近年来,浙江坚持不懈地抓“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拆除存量违建,整治城中村,以大建大治重塑山河、优化环境。一季度,浙江全省拆除违法建筑1210万平方米,完成“三改”1198万平方米。 省建设厅副厅长、省“三改一拆”办常务副主任张清云说:“ ‘三改一拆’共为全省腾出了100多万亩土地资源。这些土地除用于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一小部分安置拆迁户,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为很多产业项目腾挪出了发展空间,对浙江经济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福田街道商博物流区块,曾是义乌市违建面积最大的地方,一度乱象丛生。在拆违2.7万平方米、迁出165家物流企业后,这一片区被规划为国际陆港新区,为义乌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初,海盐县白洋河生态湿地公园对外开放。这个曾经散发恶臭的公园,经过5年的拆建,关停周边69家固废企业,变成了市民可观可游的城市栖息地。据不完全统计,“三改一拆”启动以来,全省拆后利用新建的公园、湿地大大小小有300多个。 今年以来,浙江把拆改整治方向转到高速公路和高铁下的桥下空间,要求基本消除桥下空间“脏乱差”现象,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嘉兴南浔区的嘉业立交桥下的废旧场地,建成了笼式足球场;位于S33高速桥下方的空间,被松阳县裕溪乡农民改建成气排球场、篮球场2片;温岭市大溪镇将桥下空间改造成运动健身长廊,除布局体育设施外,还加入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