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三,四期>直面危难 我们同在——社会各界抗“疫”记
“构筑心理堤坝,值当”

2020-03-18 15:0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慧 童笑雨

叶 慧  童笑雨

 

“住进隔离病房,是不是就没救了?”“是我把病毒带给孩子,害了全家!”……在省级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医生发现,隔离病房中,55%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轻度抑郁症状,42.5%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焦虑和恐惧情绪成为侵害患者心理的另一种“传染病”。

为了打好这场“身心双战役”,浙大一院派出精神卫生科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魏宁就是首位进驻隔离病房的心理医生。

2月1日,魏宁刚进入隔离病房就被告知,有一位杨姓患者情绪不稳定,甚至有轻生念头。通过交流,他了解到杨先生内心的“痛苦”。

原来,杨先生是某镇卫生所的医生,1月下旬,他接诊了几个来自湖北的病人,不久后自己就出现发热咽痛的症状。此后,妻子和女儿也出现类似症状。杨先生警觉性很高,得知当地医院诊疗措施“跟不上”后,他带上家人连夜驱车从老家赶至浙大一院。

之后,一家三口被确诊,安排同住一间病房。刚刚住院安顿好,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都是因为你,让我跟女儿被感染。”魏宁第一次进入病房时,听到的便是杨先生爱人的不理解和埋怨。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不能外出,更是一肚子不满。在病床上,杨先生默默流泪,不反驳一句。

经检查评估,魏宁考虑到杨先生是抑郁状态,为他制定了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整合干预方案。

穿着厚厚防护服的魏宁每天都走进这个“家庭病房”,开导他们说,疫情面前,家人应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况且,没有杨先生的警觉,妻女的病情有可能延误。渐渐地,这个家的氛围和谐起来了。

“在隔离病房,病人抬眼见到的是各种医疗设备、防护严密的医护人员,他们心里肯定恐慌,担心病情恶化、担心无法治愈,担心连累家人。”魏宁说,如果患者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转圈圈,就需要给予心理干预了,“每个患者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帮他们疏导了情绪,对病情治疗也有一定好处,他们也能早点出院和家人团聚。”

在隔离病房工作的20多天里,魏宁接触到的最特殊的一个,是感染新冠肺炎的35周孕妇。

入院时,魏宁为这位孕妇做了心理评估。“发现她对自身病情及即将出生的宝宝有点担心。是否能顺利生产、出生的宝宝是否会被感染等问题,是压在她心头的一座座大山。”

魏宁也是一名三岁孩子的父亲,了解为人父母的心境。“病毒是否会影响胎儿,现在还没有定论。我能做的,就是增强她对分娩的信心,适当放松心情,并进行科普宣教。”他说。

2月8日元宵节当天,这位孕妇顺利产下一个黑发大眼男孩。经检测,婴儿2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胎盘脐带核酸检测也为阴性。得知这一消息,魏宁松了一口气。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无数像魏宁一样的心理医生奋战在一线。全省11个设区市均开通了应对疫情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志愿者+专家”三级心理干预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很多心理医生常常一个电话挂了就来第二个,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干干的。但他们说:“疫情当前,没有旁观者。能为人们疏导焦虑烦躁的情绪,构筑起这场疫情攻坚战中的心理堤坝,值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