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红船为魂绿色为韵 |
|||
|
|||
本刊记者 杨 晨
嘉兴河流纵横、良田遍布,自古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马家浜文化发祥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嘉兴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理念先行、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全域覆盖、集约高效、常抓常严,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水平,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嘉兴统筹城乡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是浙江省首个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城乡全面融合的地级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农业现代化指数达89.31,居全省第3。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2010年,嘉兴首次提出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2014年,市委明确“打造江南水乡典范”总体目标,成立市“美丽办、治水办、治气办”,构筑全市生态建设大平台。2017年,嘉兴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生态强市”战略部署。2019年,市委又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目标,加快打造“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行动方案。“五水共治”助推产业转型。率先在全省设立治水办,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地表水市控断面Ⅲ类水体比重从2013年的0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84.9%,地表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五气共治”实现“嘉兴蓝”。专门成立“治气办”,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五废共治”打赢“翻身仗”。出台“五废共治”三年行动方案,投入80亿元建设46个设施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的地市,实现“一般固废不出县,危险废物不出市”的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治理水平。2008年启动老企业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至2019年2月底,全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累计金额达20.1亿元,排污权交易模式获全国推广。2010年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到目前累计发放14.1亿元补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在全国首创“民间闻臭师”生态环境监督员做法,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共赢机制,形成“深层次开放、深层次参与、深层次互动的政企群三方互动融合”局面。 秀洲区王店镇 秀洲区:水里岸上一体联治 江南水乡,因水而兴,以水为美。荡多、河网密集的水乡秀洲区,更是典型的水墨江南,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嘉兴市秀洲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毗邻交界,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业态相近、环境相融。8年来,为打通省级边界水域行政管理的“断头河”,双方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探索“江浙治水联盟”、互派“治水特使”等工作机制,累计开展联席会商52次,两地联合河长“牵手”巡河1350余次,江浙兄弟治水友谊持续提升。 为实现喷水织机行业污水减排,秀洲区精心编制《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水质要求》(团体标准),并将调研成果与吴江区分享,推动两地在中水回用工作中少走弯路。截至目前,两地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比例达40%以上。两地力争用两年时间,使回用率提高至70%左右,减少苏嘉运河流域污水入河量58万吨/天。 今年1—5月,江浙两省交界苏嘉运河斜路港国控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水,水质达到近年来最佳水平。
“民间闻臭师”守护好空气 “废气治理到不到位,由老百姓的鼻子说了算。”在嘉兴港区,有一群由机关干部、村镇居民组成的“民间闻臭师”,闻“臭”而动、寻“臭”不停,不定期在化工园区巡查废气污染源,为港区环保“站岗放哨”。 这一举措在全国属于首创。嘉兴港区是以化工行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园区里的恶臭异味气体往往是多分组、低浓度、低沸点的各种气体物质混合物,有时监测数据虽然达标了,但异味依然存在。有了“民间闻臭师”,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促进“港区蓝”成为常态。 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环保联合会、环保市民检查团、环保专家服务团、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环保市民评审团……近年来,嘉兴通过不断深化、创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式,打造了多个公众“可参与、可投诉、可点评”的环境信息网络互动平台,公众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被广泛采纳。 “看得见的美丽、闻得到的清新”,嘉兴正用看得懂且感受得到的成效切实让群众满意,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