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1年第十二期>红色根脉
打造具有浙江辩识度的九张“金名片”

2021-07-01 09:3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今哲

今日浙江记者  今 哲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洞悉发展大势、深邃思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基础上,亲自谋篇布局、开篇破题,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为浙江赢得战略主动、抢占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8年来,“八八战略”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对内对外开放向深度融入全球、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跃变。民营经济,数字经济,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整体智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文化高地,平安浙江、法治浙江,诗画浙江,守正创新的干部队伍这9张金名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点题开篇、历届省委传承创新的工作成果,也是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累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

 

金名片之一:民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从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转变。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大资源,奏出了最响亮的音符。


吉利汽车制造

 

发展历程

 

浙江民营经济是在资源缺乏的自然环境中萌芽、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孕育、在浓郁的商业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前,浙江的商品经济在全国就比较发达,但是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凋敝、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民营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委面对严峻的形势,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快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24.5亿元,民营经济占比82.4%,呈现出国有经济初步建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恢复的状态。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到1978年浙江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1.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浙江民营经济在改革大潮中风生水起,蓬勃发展。遍布全球的1000多万浙商,用生动实践锤炼了“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开创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浙商作风,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浙商品格,树立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勇担责任”的浙商形象,积淀了“义利双行、工商皆本”的浙商文化。

进入21世纪,为了巩固扩大这一传统优势,推动民营经济在新世纪实现新发展,“八八战略”第一个方面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把民营企业家作为浙江最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民营先发和市场先发优势,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向发力,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辉煌成就

 

从百工之乡走向产业报国,从鸡毛换糖走向国际贸易,从家庭工厂走向现代企业,从“草根老板”走向企业家……100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市场主体优势持续巩固。率先从地方立法层面出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创新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展“放水养鱼”行动,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雄鹰行动”、打造隐形冠军单打冠军“雏鹰行动”等“三大行动”。2020年,浙江为企业减负4800亿元,新增贷款1.78万亿元;2020年末,浙江共有境内上市公司518家,数量居各省区市第2位;单项冠军企业114家,隐形冠军企业206家;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浙江占96席,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

市场业态优势不断放大。2020年,商品交易实体市场3342个,成交额达2.12万亿元,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连续30年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30亿元、稳居各省区市第4位;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网络零售额稳居各省区市第2位,淘宝镇和淘宝村数均居各省区市第1位。

市场分布优势日益彰显。2020年,全省共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803.2万户,平均每8人就有一个老板;在省外的浙商还有870多万人,其中在境外的有2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的有670多万。

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强劲。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民营企业2.9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企业数的91.6%;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8.5%。吉利汽车、大华股份、恒生电子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凭借着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2020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66.3%的生产总值、73.9%的税收、82.1%的外贸出口、59.8%的投资、87.5%的就业岗位和拥有92.3%的企业。

 

十秩芳华,民营经济对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浙江经济最靓丽的金名片。激荡未来,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浙江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将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靓丽!

 

金名片之二:数字经济

 

2003年,省委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1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抓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把浙江打造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省份,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


之江实验室

 

发展历程

  

从数字浙江先发,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再到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浙江在每个阶段都准确把握时机,抢占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14年,浙江把信息经济列为支撑未来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首,发布全国第一个《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5年,编制《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启动实施千企信息化“登高计划”。

2016年,密集出台《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等,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浙江与时俱进,把信息经济升级为数字经济。2017年12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深化数字浙江建设。

2018年,浙江召开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制定实施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数据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2019年,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0年,印发实施《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我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任务和工作举措。同年,浙江出台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立法保障。

2021年初,省委吹响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冲锋号。在数字化改革的“1+5+2”体系中,“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居于重要地位。与此同步,浙江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中心及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建设为引领,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


中国杭州5G创新园


辉煌成就

 

10多年来,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正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创业创新的主战场,为打造“重要窗口”增添澎湃动力。

数字产业化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能级提升工程,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网络通信、元器件及材料等基础产业,在区块链、量子信息、柔性电子、虚拟现实等重点科技领域超前布局,信息服务、数字安防等标志性产业链不断完善。2020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7020亿元,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4.9%。目前,全省已形成5个超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软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

产业数字化激发新活力。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指数稳居全国第一。深化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到2020年底,共建成149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未来工厂”12家;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supET平台入选国家10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0家,累计上云企业超41万家。

数字技术取得大突破。“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持续推进,布局建设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类脑计算芯片、飞天2.0操作系统等众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底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6.5万件,同比增长32.4%。

新业态焕发蓬勃生机。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不断,2020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22608.1亿元,总量规模稳居全国第2位;跨境网络零售出口1023亿元,全省出口活跃网店11.3万家。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移动支付之省”建设取得新成效,涌现出创业创新“新四军”和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浙江创业创新代表。

按照“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总要求,围绕“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总时间表,浙江确定了“三步走”工作目标:

2021年底前,基本构建数字经济系统总体框架,初步建立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全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5万亿元;

2022年底前,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大脑迭代升级、试点扩面,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

2025年底前,产业大脑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省重点优势产业产业链数据中心全面建成,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5.4万亿元。

 

金名片之三 :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制胜要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率先摆脱贫困迈入小康。同时,注重全面性、均衡性、协调性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乘势而上,浙江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

 

淳安县下姜村


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我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浙江经济濒于崩溃,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推进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到改革开放前,浙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仍较低、城乡差距较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先富共富”思想,农村改革率先突破,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城乡、工农和地区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2003年,省委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举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统筹发展成效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深化,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统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构建完善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高水平统筹增进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


泰顺生态大搬迁


辉煌成就

 

既要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也要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既要城市昌盛,也要农村繁荣;既要鼓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地方兴旺,也要强军兴武……浙江统筹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谱写了一曲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的恢弘乐章,结下了累累硕果。

高质量区域发展差异小。2020年,浙江生产总值64613亿元,稳居全国第4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稳居全国第3位、省区首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699元和31930元,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由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2.49缩小至1.96。2020年,浙江各设区市中人均GDP最高市与最低市的倍差缩小至2.21,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市与最低市的收入倍差缩小至1.64,是全国区域发展差距最小的地方之一。

高标准脱贫攻坚成色足。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2015年,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实现“三个清零”,最低生活保障达到每人每年10632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5元。

均等化公共服务程度高。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和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同质速度加快,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同标;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现代化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高效率交通网密布,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陆域设区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达98.7%,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景在浙江城乡成为现实。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鼓励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随后,浙江省委全会细化落实中央意见精神,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计划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更加彰显。

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在浙江大地全面进行;一幅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在之江两岸逐步呈现。 

 

金名片之四:整体智治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前瞻思维、整体观念、创新意识,提出了改革创新、开放集成、“大平安”等重要理念,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决策部署,推动很多工作想在前、做在先。2020年以来,浙江启动数字化改革,从整体上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根本上实现全省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杭州城市大脑

 

发展历程

 

面对信息技术引发的数字化浪潮,浙江一直围绕数字浙江建设持续发力:

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2003年9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年)》,对数字浙江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2014年,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为引领,不断深化全省统一架构、五级联动的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形成了全省事项清单统一发布、网上服务一站汇聚、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2017年,浙江全面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

2018年,浙江聚焦部门核心业务梳理,在此基础上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推动部门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2019年,浙江聚焦政府履职的核心业务梳理和流程再造,以跨部门协同标志性项目为抓手,推动全方位政府数字化转型。

2020年,浙江聚焦系统融合、综合集成,以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实现从点到面、从部门分割到整体协同的螺旋式上升,着力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

2021年2月18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健康码

 

辉煌成就

 

从提出“数字浙江”到“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再到“数字化改革”,浙江坚持用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引擎,全方位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浙江整体智治奠定了基础。

“四张清单一张网”厘清了政府的权力、责任和边界。权力清单明确了政府及其部门的权力和边界,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责任清单明确了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定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突出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拓展了投资范围,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四张清单”对外划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内明确了政府层级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优化了政府的职责体系。政务服务网则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升了政府的履职能力,同时也倒逼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最多跑一次”改革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2017年以来,浙江以群众办事事项为切入点,聚焦省级100个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大力度推进办事事项标准化和数据归集共享,到2017年底省级100个高频事项的1699个数据共享需求基本实现了“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形成了政务服务“一张网”“一窗受理”“一证通办”等标志性成果。

“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部门间高效协同。“浙里办”“浙政钉”快速推进,“8+13”重大标志性应用落地,11个跨部门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上线运行等成为标志性成果。目前,“浙里办”注册用户已达到5515万,网上可办率100%,跑零次可办率达97.4%;“浙政钉”政务协同总平台已覆盖省市县乡村小组六级组织,服务全省112万政务人员,集成1278个应用。

“精密智控”助力政府快速控制新冠疫情。2020年,浙江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数字化转型体系化优势,以“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建立“一库一图一码一指数”的精密智控机制,用24天实现每日新增病例降到个位数,用32天实现本地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为零,用84天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首次清零,用1个月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用4个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浙江是全国首个信息经济示范区,也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数字领域三个国家级试点任务的省份,即: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试点。

  

数字化改革是数字浙江建设的新阶段,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拓展和升级,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浙江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聚焦党政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的改革重点,让每个项目和场景应用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人性化的效果,推动数字化改革从量变到质变,以整体智治的新成效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

 

金名片之五: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要注重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不断提高浙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些年来,浙江坚持既“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又“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千方百计贯通省内省外大循环,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波舟山港

 

发展历程

 

近代浙江对外开放发展可追溯至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行构建了浙江对外开放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浙江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直接出口。1976年,开始对港澳地区自营出口活猪等鲜活商品。

1979年6月,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浙江开放的大门开始大量迎接世界各地的货物,浙江的产品也更多地走向世界。

1980年,中外合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资的序幕。

1982年,浙江国际技术合作公司成为首家组建的自营开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

1982年9月5日,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1998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获得全国首批自营进出口权,专业市场开始自主参与国际贸易。同年,浙江首家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巴西中华商场设立。

2001年,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3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跳出浙江看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5年11月6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指出,浙江要走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的道路。按照这一要求和部署,浙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动力一起驱,弥补了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不足,破解了“正在生产的缺电,正在建设的缺钱,正在招商的缺地”等“成长的烦恼”,形成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优势。

2014年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出发,把来自义乌的服装、汽车配件及各类小商品送到欧洲各国,返程时满载来自欧洲的红酒、橄榄油、奶粉等产品,为义乌搭建起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平台。

2015年,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

2016年,主导建立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在杭州和马来西亚先后设立试验区。

2017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舟山挂牌运行,在全国率先实施油品“批发无仓储”经营、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等重大改革。

2018年5月9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找准中央总体目标与浙江特色优势的结合点,把握地方参与互联互通建设的切入点,拓宽技术孵化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契合点,打造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更多特色亮点,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6月,宁波正式启动全国首个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平台建设(后更名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积极构筑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交流合作的大平台。2019年3月,中东欧博览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

2019年6月1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浙江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同建立长三角统一的开放大市场。

2020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赋权扩区,新增杭州、宁波、金义三个片区。


 

辉煌成就

 

这些年来,浙江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赋权扩区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进出口再创新高。2020年,全省累计进出口33808亿元、增长9.6%,其中出口25180亿元、增长9.1%,占全国的份额提升至14.0%,全国第三,对全国进出口、出口的贡献率居各省市区首位。

“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从2002年的0.5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10.3亿美元,年均增长35.0%。到2020年末,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11066家,累计中方投资备案额930.7亿美元,涌现了吉利、青山等一批本土民营跨国企业,投资覆盖149个国家(地区)。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从1985年的77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65.8亿美元,居全国第4位。

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末,浙江建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4家、省级11家,遍布泰国、文莱、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涵盖加工制造、科研研发、商贸物流等6种类型。2020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共有油品企业7362家,已建油品储罐库容2907万吨,船用燃料油直供量472万吨,油品进出口873亿元。2020年9月自贸试验区赋权扩区以来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3万家,签约重大项目268个,总投资3777亿元。

陆海内外联动取得新进展。2020年,宁波舟山港年吞吐量达11.7亿吨,连续12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872万标箱,连续3年居全球第三。“义新欧”班列运行线路增加至15条,开行数量1399列,发运11.6万标箱,在全国90余个班列开行地中升至第4位。

 

在新起点上,浙江在未来新发展格局中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努力在更高水平开放方面走在前列。

 

金名片之六:文化高地

 

浙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以文化之地著称。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构成了浙江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百年来,浙江发展每前进一步,文化的力量就厚植一层。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到浙江人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引擎”。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展历程

 

五四运动之后,浙江爆发“一师风潮”,成为当时全国学生运动中最为突出的事件之一;《浙江新潮》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刊物之一。新旧思想的交锋,对浙江革命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文化建设源远流长、润物无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对文化建设做出部署。1996年,制定《浙江省文化发展规划(1996—2010)》;1999年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0年底省委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浙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把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他对发挥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

200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将“红船精神”概括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浙江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2006年,习近平同志将浙江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个字,浙江形成了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持不懈地在文化建设上谋新招、布新局。2008年6月,省委通过《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延续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11年11月,省委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后,省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新要求,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浙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文化浙江建设。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坐标,通过5年时间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2020年,省委召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提出全面开启文化浙江建设新征程。


东阳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

    

辉煌成就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浙江”,多年来,浙江用足用好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发展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浙江历史为依托的传统文化、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等五种优秀文化,成为浙江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铸魂立心,文化引领力不断提升。浙江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总结出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今年推出的“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网上点击量超过30亿。同时,“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为我省理论宣讲的一张名片。

向美向善,文化向心力不断提升。浙江成为首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满堂红”的省份,“最美”现象从盆景跃升为风景。这些年来,浙江着力擦亮精神标识,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组织最美抗疫人物、最美抗洪人物展示系列活动,大力表彰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在全社会掀起向“最美”学习的热潮。

深挖活用,文化保护力不断提升。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以来,浙江入选项目数量连续5次位居全国第一。

精准供给,文化服务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外交风云》《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等一大批浙产影视精品受到群众欢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先实现,农村文化礼堂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取得重要成果,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0年全省送戏下乡21677场,送书下乡2904020册,送讲座展览下乡16193场,文化走亲1592次。

逐浪万亿,文化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浙江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由降转升,稳步向上向好,全省609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营业收入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新征程上,文化浙江正在书写崭新的篇章。

 

金名片之七:平安浙江、法治浙江

 

法治,国家长治久安的巍巍基石;平安,百姓安居的福祉所系。浙江以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法治中国示范区为目标,联动推进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


浙江24位厅长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浙江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为新人的指示》。自此,“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2003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由此开启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孕育、发展的新征程。

2004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开展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浙江建设。当年5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省份。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并提出了更高目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明显提升浙江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法治兴,则平安行。2006年4月25日至26日,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率先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2007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法治浙江纳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2012年6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法治浙江建设与其他各项任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总体布局。2014年,省委部署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一起,构成浙江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安排。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法治浙江建设站在新起点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2020年12月14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法治浙江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法治在省域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法治浙江;到2035年,跟基本实现省域治理现代化同步,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与省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整体智治体系相适应的法治浙江,建成法治中国示范区。

新发展阶段,浙江牢固树立“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一体协同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平安中国示范区,努力建设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


杭州互联网法院

 

辉煌成就

  

近年来,浙江联动推进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加快从“事”向“制度”“治理”和“智慧”转变,社会发展环境实现了和谐有序、持续优化。

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加快形成。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与县级层面指挥机制联通,厘清县乡界面,统筹县乡资源,强化县乡协同,初步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全省共有人民调解组织3.5万个,年均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0万件。2020年全省来信、走访总量同比下降28.5%,走访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1.1%、38.3%。

法治改革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浙江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探索地方自主性先行性立法的高效路径,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有20多部地方立法开创全国第一。全面建成“12348”浙江法网,全省百人以上规模律师事务所达20家,万人律师比达4.6,近年来年均提供法律咨询43.87万人次,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案件2.45万件。率先探索“大综合、一体化”的行政执法体系,全省统一把15个领域488项行政处罚事项纳入综合执法,42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

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着力打造现代化、数智化、高效化、精准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治标到治本、从保平安到防风险的转变。2020年,浙江科学应对超长梅汛期,首次实施新安江水库9孔泄洪,首次启动钱塘江流域防汛I级应急响应。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22%,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3.9%、死亡人数下降16.1%,火灾起数下降23.6%、死亡人数下降50%;食品、药品安全满意率分别从上年的83.8%、85.6%,提高到85.9%、87.8%。2019年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7.14%,“十三五”时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稳定在96%以上。

  

风帆正扬,征程未已。浙江正锚定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法治中国示范区的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以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建设成果为抓手,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继续创造经验。

 

金名片之八:诗画浙江

 

2020年,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中国首个生态省。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再到高水平美丽浙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推动诗画浙江、全域美丽成为响亮的金名片。


安吉余村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也作出了积极努力。

20世纪80年代初,按照“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战略方针,逐年提高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三同时”执行率,新污染源控制工作明显加强。

进入90年代,浙江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增强环保意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重点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把污染治理工作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抓。

进入21世纪,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进程加快。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要“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省委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全面加快。

多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省方略,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统筹推进美丽浙江等“六个浙江”建设,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2018年6月,浙江发布《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助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8月发布的《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明确了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典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样板、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标杆、全民生态自觉的行动榜样等5个美丽浙江建设的战略定位。2021年6月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辉煌成就

  

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家,如今的浙江,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2005年价)降至2020年的0.41吨标准煤(2015年价),比1990年下降65.7%,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0%,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9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8%,比2000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环境治理成效持续显现。在顺利完成“十一五”和“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5—2020年,浙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25.2%、21.3%、28.8%和23.2%,均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2020年PM2.5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国重点区域第一,“水十条”考核全国第一,环境质量稳居长三角第一,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

自然和人居环境有效改善。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1952年的39.7%上升至61.2%(含灌木林),已有国家森林城市18个、自然保护区27个,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24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总数居全国第一。“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2019年,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101.6万人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上年增长52.0%,首批绿色交通省创建试点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85%,垃圾分类集中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域旅游铺展新画卷。2017年,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7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安吉、江山、宁海3个县(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浙江旅游产业增加值4914亿元,占全省GDP的7.9%,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

  

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浙江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迭代升级,坚定不移推动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书写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新篇章。

 

金名片之九:守正创新的干部队伍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浙江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不断擦亮守正创新的干部队伍这一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金名片。


浙江省委表彰“担当作为好干部”

 

发展历程

 

在共产党成立初期,浙江就涌现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创办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骨干。全国50多名早期党员中,浙江籍党员就占了7位。新中国成立后,省委围绕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业务能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虽有曲折,仍然取得很大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德为先,创新机制选贤任能:在乡镇尝试推行聘用干部合同制,探索“双推双考”,施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党政机关竞争上岗……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进入新世纪,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省委出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省各级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干部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打出干部工作“上下管育爱”系列组合拳,着力培养造就敢担当善作为、过得硬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015年,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的若干意见》及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1+5”文件,着力建设“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

2016年,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作出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鲜明提出打造勇立潮头的浙江铁军,进一步提振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2018年,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有力推动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走上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发展之路。省委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浙江要担负起“五大历史使命”,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能力”。

聚焦“现代战略视野、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素养、现代执行能力、现代斗争本领”的“五个现代”标准,实施“两个维护”政治能力、创新开拓改革能力、现代化专业能力、善作善成执行能力、防范风险斗争能力、唯实惟先团队建设能力等“六大能力提升工程”,浙江推动干部能力与现代化先行相匹配,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

 

辉煌成就

 

近年来,浙江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建立健全干部工作机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锻造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干部队伍,为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忠诚教育,抓实政治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在省委党校开设建设“重要窗口”专题课程,高标准率先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突出“绝对忠诚、争先创优、创新求变、把牢底线、务实清廉”衡量标准,全面加强“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并把政治监督贯穿干部监督全过程。

突出实干实绩,激励争先创优。搭建擂台比武,坚持和完善县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省直单位厅局长工作交流会制度,省委书记现场点评、鞭策激励;突出专班实干,激励“最佳实践”,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强化实绩考核,全领域采取综合绩效考核办法,开展“两战”专项考核,把干部在主战场的表现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坚持“两个担当”,精准赋能履职。评选表彰2批217名“浙江省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开展“最美公务员”选树宣传,激励引导干部心无旁骛干事业;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探索深化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澄清正名机制,让干部轻装上阵;常态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和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治理,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坚决予以调整。

坚持务实清廉,净化政治生态。大力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入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减轻基层负担,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和发展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2020年,浙江省级层面选派660余名干部人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山海协作工程、杭州亚运会筹备等重点工作,首次开展100名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集中交流,越来越多改革“领跑者”“竞跑者”“助跑者”脱颖而出。

2020年,浙江及时推出“暖心八条”“助企八条”,一大批在“两战”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和优先晋升;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共为703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越来越多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激励和温暖。

 

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赋能助力,省委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窗口定位、窗口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大力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能力,推动广大干部争当现代化先行排头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