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区域服务型职业技术大学 |
|||
|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王振洪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是浙江首批创办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2024年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紧密对接“创新浙江”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区域服务型职业技术大学。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强化党建思政引领力
发挥党建工作把方向、管大局的统领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深耕产教融合沃土,积极开展“融入红色基因、共建基层党建学院,融入三全育人、共创实践教育基地,融入协同发展、共育产教融合项目,融入共同富裕、共谋区域智库联盟,融入智慧互联、共探基层治理模式”的“五融五共”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实现在资源联享、人才联育、发展联动上协同发力。 思政育人四同四式。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构建“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育人同力、质量同优”以及“基因式教师、工作式课程、融入式教材、活动式课堂”的“四同四式”思政教育改革范式。以思政文化精品项目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做强“真理的味道·同心育金匠”品牌。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进线下实体和线上虚拟社区“双区联动”。 专业人才共育共培。探索以德驭技、以技育德、德技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精益求精”,健康服务专业群“上善若水”,现代农业专业群“劳力劳心”等凝聚专业精神的育人品牌。加快探索“产科教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工程创新班、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专创融合班等“特色小班”教学改革,加快打造职业本科办学的“浙江样本”,努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深化关键要素改革 夯实产教融合支撑力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强化要素系统集成、资源深度整合,打造协同高效的生态体系,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专业布局突出产教高适配。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紧缺领域,紧密服务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金华“2+4+X”主导产业集群,形成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接重大民生领域、匹配现代服务业的“5123”专业群体系,加快构建“工农强校,医教优校,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新格局。以跨专业融合交叉培植专业群发展新高峰,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高水平专业群,到2027年达到30个左右本科专业,全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深入企业跟岗挖掘,捕捉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改革,努力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 引优培强构筑人才蓄水池。充分发挥好省市人才会客厅、人才之家、人才驿站的招引功能,着力发挥产教融合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探索校企人员“双聘双栖”机制,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吸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兼职兼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尖峰”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攀峰”计划、“博士计划”“金匠计划”等,引进一批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群)带头人,打造一批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 健全师德师风工作体系,持续完善教师分层分类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实体平台铸就发展强引擎。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聚力推动学校与区域产业同部署、同升级、同发展、同创新。建立产教综合体、产教创业园、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科教平台组织,探索加盟制实体、股份制实体、入驻制实体等不同体制机制的实体化运行,聚智破解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难题。持续完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功能,大力推进智慧航空工程创新中心、低空经济产教园、动物数字育种产科教综合体等平台建设,全力培育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产科教利益共同体”建设新模式。
践行共融共生理念 激发服务发展驱动力
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力推动学校由“基础好、条件好”向“服务好、支撑好”跃升。 提升高端应用研发平台助力“创新浙江”。加快完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面向青年博士人才、科研领军人才实施“启航”“领航”计划,遴选5—7个跨学科“科研联盟”,打造科技创新“先锋队”。深度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推进省级重点院士工作站钎焊材料制备中试基地、全省中药数智化质量控制与大健康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金华两头乌遗传育种和改良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提档服务地方发展平台促进“共同富裕”。对接城市发展定位,校地共建市级乡村振兴学院、退役军人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企业学院、社区学院等“五所学院”,打造“八婺金匠、回炉淬炼”等培训品牌。深化校地合作,下沉县域办学,不断稳固与婺城区、武义县、永康市、磐安县等县(市、区)的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构建“主校区+N个分校区”办学格局。面向县域经济发展和关键产业人才需求,重点打造“武义学院”“浙中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县域特色产业学院样板,为县域经济培养“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 提质对外交流合作平台赋能“开放强省”。充分发挥金华国际枢纽城资源集聚效应和开放集成创新优势,完善对非合作交流机制,加快职业教育高水平开放。着力“企业+”,实施“企业+鲁班工坊、丝路学院”共建行动、“企业+两地两段”共育行动,实现职教出海、境外办学的新增长;着力“科技+”,推动建设“国际版”产科教利益共同体,建立“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通道,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新内涵;着力“资源+”,积极开拓特色资源项目,促进科技人文交流。持续打造“留学金职”、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对话会、“青春飞扬 书香两岸”活动、系列国情教育文化交流等国际交流品牌,构建学校开放发展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