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实绩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力量 |
|||
|
|||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蔡袁强 省委、省政府对深入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作出了系统部署。浙江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学校作出的建设“两个基地”重要办学指示精神为指引,聚焦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总体部署,按照省委对学校提出的加快迈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要求,全力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以实干实绩为建设教育强省、创新浙江贡献力量。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坚持育人为本,着力建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工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育人初心,已为社会输送近36万各类优秀人才,树立起“工大系”人才培养品牌。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三大属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切实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德育、学习、发展、文化“四个共同体”建设。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师思政”教育体系,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思政工作队伍。持续擦亮“红旗领读人”“理论正当午”等思政品牌,深化“青说青听”等理论宣讲品牌矩阵建设,构建有品质、有温度、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切实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实施“一流学科高峰建设计划”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繁荣计划”,持续深化省“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交叉协同、相互赋能的学科生态,推动学科拔尖筑峰。围绕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产业群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专业和紧缺急需专业,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适配性。紧扣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打造“AI+X”专业群和交叉复合型专业,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切实提升产教融合质效。充分发挥学校工程教育特色优势,持续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交叉复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一流课程内涵建设,依托“E学工大”、浙工大-华为智能基座等平台,打造“立体式、多维度、项目化”特色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行业产业部门以多种形式参与育人全过程,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坚持创新为先,持续建强“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学校始终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构建“立地顶天”的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历史性突破。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 聚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在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膜分离关键技术、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持续攻关,加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持续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省部—学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以高能级平台为依托,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不断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工程应用、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 聚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高精尖缺”,面向全球实施顶尖人才汇聚行动、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性支持与培养,构建“战略科学家把舵方向、领军人才攻坚突破、青年人才蓄能支撑”的创新团队建设格局。围绕绿色化工、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地理信息、数字经济等重大需求,以“揭榜挂帅”方式遴选组建以重大任务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团队,健全重大科研任务推进专班机制,形成兵团式作战优势,培育具有工大标识度的关键核心技术。 聚力健全高质量转化体系。围绕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以26家实体研究院、384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载体,强化与央企、大型国企、顶尖民企和地方政府的全维度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组,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队伍,完善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推动实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工作的统筹管理与规范运行,切实提升转化效能。 坚持改革为要,全力打造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的示范样板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是建设创新浙江的动力支撑。学校已与白马湖实验室共建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共建地理信息学院,探索建立“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 ”的结对合作机制,勇当教科人一体改革探路者、引领者。 持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实施本硕博贯通、长周期跨学科、科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完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体系,推动“3+1+X”贯通式培养。开设创新实验班,建设一批递进式探索型课程、校企联合课程和国际化课程,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加快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共建一批“高校—实验室—企业”一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实施“学术+产业”双导师制,构建“科学—技术—工程”全链条协同育人体系。 持续强化科研联合攻关。切实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探索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联合攻关团队,形成强强联合、共建共享的创新生态。切实加强与高能级科创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协同,统筹共建单位的设施、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共同凝练科学问题,一体谋划重大科研项目,集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持续深化人才共引共育。迭代升级人才“双融计划”,强化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推动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选聘“产业教授”,创新“企业家+科学家”合作模式。建立优才快引通道,健全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的成果互认、业绩共享等保障机制。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海外高端智力引进力度,推动国际联合办学,一体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胜任力与科研的全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