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三期>城乡融合 共富共美
临海市:打造新时代城乡融合“共富链”

2025-07-15 16:3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卢靖愉

卢靖愉


清晨,临海小芝镇草宿民宿的主理人水草从镇区买好新鲜食材往村里赶;20公里开外的邵家渡共富工坊,返乡青年林紫薇已经为直播做好准备。傍晚,江南溪望谷褪去喧嚣,在灯光和乐声的交织下,拉开了乡村“夜生活”的序幕。

这是一幅和美乡村“实景图”,背后藏着一条城乡融合“共富链”。近年来,临海市紧扣缩小“三大差距”目标,做深“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以“一核擎城(台州府城为核心)、双轴贯通(港链兴澜产业轴、府城焕乡共富轴)、九镇联结(串联白水洋、括苍、永丰、涌泉、杜桥、上盘、河头、尤溪、汛桥)、十片带动(以13个重点村带动49个周边村组团发展,形成十大片区组团)”为框架,形成“诗画临海”共富发展轴,为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县域参考。


临海市共富工坊直营店


强城

核心引擎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一核擎城”的核心载体,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既是临海历史文脉的根与魂,也是驱动城乡深度融合的强引擎。

临海市始终以“绣花功夫”推进台州府城的保护与有机更新,落地梅浦窑宋韵生活体验馆、大书场茶馆、台州府城大视听文化产业园等文化项目,推出好戏来临、青云集府城戏境等演艺体验项目,通过植入新业态、打造新场景,让千年古城焕发时代活力。

眼下,台州府城不仅成为年接待量超千万人次的现象级IP,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当地还积极布局江南旅游综合体、中津浮桥等项目,通过串联江南溪望谷、括苍云径(天际之城)等一系列乡村文旅游线,全面拉开文旅框架,将景区激增的人气转化为全域发展的底气。

在夯实文化内核的同时,临海将产业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持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2022年设立百亿产业母基金,组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专班,创新“基金+基地”招引模式。今年提出构建“343”产业体系,推动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高端制剂(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合成生物、半导体等三大未来产业,提速建设浙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江南医芯园等十大产业平台矩阵,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释放提供关键支撑,也为“强城引擎”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此外,临海全面深化中心城区与各镇单元详细规划修编,优化用地布局,不断提升空间治理效能,高品质打造黄金轴CBD,高标准打造佩弦湖—洛河商务区,让“强城”不仅体现在空间规模的拓展,更彰显为人口集聚、产业繁荣、功能完备的综合实力提升。


兴村

共富工坊打通“奔富道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但是,城市产业链难以延伸至乡村、企业一工难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一岗难寻,这些城乡融合发展的共性问题,困扰临海已久。

2022年,临海市首提“共富工坊”概念,率先在全省成立“共富工坊企业联盟”,联合当地户外休闲用品、眼镜、服装辅料等六大产业的规上企业,把共富工坊作为产业下沉的载体,打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信息差”,形成“企业送单、工坊派单、农户接单”的致富新模式。

白水洋镇依托“共富工坊”赋能豆腐生产加工产业,制定统一生产标准、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走上标准化发展之路,并创立区域公用品牌、制定集体商标授权机制,顺利授权64家企业和作坊,镇域内生产的品牌豆腐价格提升170%,带动全产业链增收超1亿元。涌泉镇的“甜美共富工坊”瞄准电商风口,孵化12支直播团队,培训1100余名农民主播,推动蜜橘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杜桥镇的眼镜制造龙头企业,将制造的装配、打磨、检测等非核心但劳动密集的环节下沉至各村工坊,村民经过系统培训,摇身变为掌握专业技能的“新工匠”,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这个“产值超百亿、产品卖全球”的产业链中……

截至目前,临海市成功打造出品牌带动式、农旅融合式、电商直播式等多种类型“共富工坊”238家,辐射带动4.3万余农户增收5.7亿元,助力村集体增收超2350万元,实现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当地还致力于全链打造“土特产”产业矩阵,重点培育柑橘、杨梅、茶叶、西兰花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全面擦亮“好食来临”“帮农客”等共富金名片,打造更多强村富民典型样板。


融合

要素流动消除“城乡壁垒”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人才、资本、理念与乡村的生态、土地、文化等资源的无缝对接和优势互补。而在今天的江南溪望谷,就可以看到一场生动的城乡融合实验。

与浙江大部分“空心村”一样,这里也曾面临资源分散、人口外流、产业薄弱、设施不全等发展难题,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可以说有发展条件却难得发展机遇、有发展空间却缺乏实践路径。

临海市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共赢”的思路,串联起香年溪沿溪的6个村,链接乡村文化、乡村体验和乡村产业,整合为“溪望谷”IP,并通过“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人才资源汇流”,成功探索“靠山吃山、靠溪吃溪”价值转化路径,还打破城乡要素壁垒,实现了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如今,废弃的小学校舍摇身变为茶文化博物馆,成为城乡学生的研学基地;闲置的老宅被精心修缮成为特色咖啡馆,吸引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创客;游客还可以露营、溯溪、观星,深度参与乡村生活……今年6月,当地启动“夜溪望”计划,推出水上影院、烛光野餐、共富集市等业态,延长消费时段,吸引了更多年轻客群和城市居民。

更为难得的是,“溪望谷”并非简单的“城市资本下乡”,而是深植于本土的共生共荣。临海市探索建立了“国资投资+企业运营+村村入股”的“联营矩阵”,总投资2.8亿元,按照“社发集团占50%、5个村集体各10%”组建强村公司,实行“一村一公司运营,一村一特色开发”,并成立“溪望谷共富基金”,各经营业态将1%—5%的营业收益注入共富基金,村集体以“租金保底+股份分红+共富基金”的方式稳定增收。

这场城乡融合实验还在不断向各地延伸。临海市面向全域提出打造江南溪望谷、临海蜜谷和三江稻梦、溪山有道、乐活小芝、溪野括苍、蜜境尤溪“2+5”共富样板,以典型创建带动面上突破,全方位推动各类资源要素下沉,真正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年轻人在田园里创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