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二期
畅通增收致富之路

2019-02-01 16:2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提出全面进入“减缓相对贫困阶段”,明确了“让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最严要求和最高标准,清晰传递出浙江坚决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拔掉“穷根”、稳步增收致富,浙江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拓展扶贫内容、完善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方式,让低收入百姓同全省人民一道进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去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

 

武义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来料加工培训


深化扶贫改革

 

  “这份保险是政府帮我买的。”前不久,江山市石门镇低收入农户毛全娟收到了中国人寿公司支付的1.8万元健康险理赔款。

  毛全娟的额外保障,受益于衢州为12万贫困户购买的“扶贫健康险”。这份保险费185元,其中财政出资150元、保险公司承担35元。被保险人生病住院,除医保报销范围外还能最高可赔付5万元。

  近年来,浙江把“解决因病致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

  20187月,随着《浙江省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出台,“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等制度切实为低收入群体带来福音。同时,浙江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向常态化、法治化的制度性扶贫演进。

  一系列新政相继出台。《关于坚决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浙江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等文件注重顶层设计,让扶贫异地搬迁、产业增收扶持项目、扶贫小额信贷等项目的管理制度更趋完善。

  一条标准线高位划定。自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后,浙江重新确立扶贫对象和目标,率先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出台《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按照上年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或不低于上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确定低收入农户的标准线。

  一批批干部深入一线。今年115日,浙江新一轮省级部门派驻驻村工作组开始奔赴全省253个重点帮扶村。每个工作组不少于3人,由1名处以上干部带队。

  “今年把组建驻村工作组与选派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除了省级机关外,科研单位、省部属高校、国有企业和参与“消薄”工作的民营企业,都将选派扶贫强村的能人参与帮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2018年,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86元,比上年增长14.4%,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同标,最低线达到每人7200/年。

 

创新扶贫方式

 

  90%的地域面积都是山林,守着好环境却不能搞开发,淳安县里商乡石门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集体拥有生态公益林4550亩,每年可获得近16万元的公益林补贴。

  如何放大这笔资金效应?“去年,我们紧紧抓住浙江公益林林权可质押融资的新政策,向淳安农商银行贷款230万元。”石门村党支部书记说,这笔钱目前已全部投资乡政府引进的旅游项目,预计每年可获得12%的收益。

  日前,淳安全面推广“石门模式”,414个村集体共获贷款2.5亿元。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用于投资当地扶贫开发区的项目,预计每年可增收3800万元,平均每个村集体增收9万元以上。

  淳安顺利突破困局,得益于浙江去年出台的《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浙江4500多万亩公益林从此有了补偿质押权能,为广大林农融资增收开拓了新办法。

  同时,浙江还相继推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农户小额贴息贷款”等金融扶贫模式。2018年,在省农信联社合作的基础上,各地拓展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扶贫合作,扩大低收入农户贷款的选择权,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累计2亿元、贴息564万元,让4883户低收入农户受益。

  十年前,科技特派员蔡为明带领团队派驻到武义,为当地引进专业化菌棒生产设备,示范给菇农看、带着菇农干,推广了20多条菌棒生产线,为菇农增收超1亿元。2018年,蔡为明带领团队攻克了“培育夏季香菇”的全球农业难题。“我希望发展夏季香菇技术,在武义实现‘亩产百万元’的效益,一亩地年产100吨香菇。”蔡为明说。

  如今,浙江已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级科技特派员共牵头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支持发展农业企业432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04.1万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000多项次。

         顺应富民增收的新任务,特派员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需求,从单向选派向双向互选转变;服务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

 

长兴低收入农户养蜂增收


激发内生动力

  

  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村民朱其龙因肢体残疾一直找不到工作,成为村里的帮扶对象之一。“村里分给我2.96亩芦笋大棚,还请来了农技专家指导。”朱其龙粗算了下,每亩大棚带来了约1.2万元收益,2018年增收3.5万元。

  在长兴,像朱其龙这样,靠领低保度日的贫困户走上劳动致富的例子有很多。20184月,长兴开展“双扶”工作,以产业农合联为单位对低收入群体实现精准帮扶,到8月底,已有超1600户低收入农户因此受益。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2018年,浙江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帮助提升其职业技能,全年完成产业项目落地804个,落实资金2.65亿元,组织低收入农户培训12.48万人,转移就业1.23万人。

  让更多低收入农户端稳“技能饭”。常山加强低收入群体的技能培训,设立全省首家专管保姆产业发展的“常山阿姨事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常山阿姨”产业推进工作,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增收5.5亿元。云和以“云和师傅”品牌为龙头,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成功带动全县1/3以上的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

  既要速度、更要质量,浙江各地在“消薄”攻坚战中因村施策,去年让1118个村顺利“消薄”。安溪畲族乡8个行政村集体入股水电站赚取分红,浮云街道庄前村、云章村和天堂坑三村联建光伏发电项目……在云和,全县168个村都有根据实际条件量身定制的“消薄”计划。201810月,云和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当前扶贫工作的重心已转向让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2019年浙江将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围绕创业增收和带动增收扶持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确保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低保标准最低线提高到7600/年,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