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二期
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2019-02-01 16: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20191月,持续多日的雨水天气过后,甫一放晴,蔚蓝的天空又刷屏了浙江人的微信“朋友圈”。如今,好环境带来的“小确幸”,频繁点缀着浙江人的美好生活。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浙江以好环境支撑发展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

  青山绿水间,浙江老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愈加醇厚悠长。


 

浦阳江生态廊道


环境攻坚有力有效

 

连日来,不少摄影爱好者聚集在温州楠溪江畔,等待中华秋沙鸭的露面。这种被称为“生态环境风向标”珍稀鸟类近年在浙江水域频频出现,且数量连年增加。

2018年,浙江坚持环境攻坚不松劲,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打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好山好水离浙江人更近了。

抬头即见蓝天。2018年,全省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3%。浙江提前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成为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首个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省份。

铁腕治气,浙江在2018年完成化工等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项目100个,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5500余家。今年,浙江还将推进1万家涉气“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重大活动保障联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信步可亲碧水。2018年,221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84.6%,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4.5%;“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等方面的27项治水工作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针对水环境治理的新情况、新特点,浙江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巩固提升治水成效。目前,已建成32个工业园区和21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评选出省级“美丽河湖”30条(个)、市级“美丽河湖”评定152条(个)。今年,将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和“河长制”,全面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等“美丽河湖十大提升行动”,让水更清、岸更美。

浙江还全力推进清废净土攻坚战。去年以来,编制污染地图,形成覆盖全省土地的环境监测网络,并全面启动102个重点污染地块和垃圾填埋场治理修复工程;建立固体废物闭环化全程监管,全省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达792.8万吨/年,各类固体废物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

 

美丽乡村乐民富民

 

  走进安吉县鲁家村,一辆满载游客的小火车穿行花海,野山茶、蔬菜果园、药材等18个家庭农场星罗棋布。在这里,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

  鲁家村曾经毫不起眼,树不够茂,水不够清。它的蜕变,得益于浙江持续10多年扎实推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8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对浙江10多年来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褒奖和肯定。

  从最初引领示范的1万个村庄推广到2.7万个村庄,全省村庄整治率达98%;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扩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千万工程”在浙江纵深推进。2018年,浙江启动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全面推进“万村景区化”,全省新增A级以上景区村庄2640个,其中3A景区村庄465个,浙江“大花园”的美丽底色更加丰盈生动。

  今天的浙江乡村,就像一幅幅生态画卷,村村都有风景。“美丽”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让丰收的笑脸成为这些风景中最动人之处。

  依托好山好水的滋养,多地探索搭建平台、创建品牌,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庆元香菇、遂昌菊米、处州白莲……作为浙江生态农业的一张“金名片”,“丽水山耕”发展农业主体700多家、合作基地超1100个,品牌生态农产品年销售额超40亿元。

  舒展山光水色的风情,各地顺势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产业生态趋向绿色多元。2018年,浙江全省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亿多人次,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超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下的浙江乡村生机勃勃。浙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33年居全国各省第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361,是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初步实现城乡均等化。

 

制度建设落细落实

 

守住好山水福泽后人,追求绿色永续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浙江以深化改革撬动环保治理能力提升,去年以来,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探索,确保“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压实责任担当,浙江在省市县三级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各县(市、区)选取30%以上的乡镇开展试点。随着试点的陆续推进,浙江逐步形成政府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

保障环保监督执法的长效和常态,浙江加快完善环保督察体系,全面落实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化推进环保领域的自查自纠;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检法驻环保联络机构全覆盖,深化环保与公检法联动办案,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刚性。

“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去年以来,浙江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雷霆之势,形成更加强劲的执法威慑。截至201810月,全省共查办环境行政处罚案件9463件,处罚金额7.60亿元。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浙江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让“谁污染、谁治理”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深化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统筹推进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算好经济和生态“两本账”。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在浙江各地,推陈出新的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锦上添花。 

在嘉兴,使用菜篮、禁止乱扔塑料袋、禁止焚烧秸秆等规定被写入村规民约,生态文明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奉化,环保局向公众敞开大门,在全省首创“环保议事厅”,定时邀请群众和企业就环保问题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超八成参与议事企业自觉进行整改提升。

在兰溪,治水履职不力的村级河长被请上电视台,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当地制定出台考核办法,考核落后的村级河长要在媒体上作出整改承诺,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问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