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
|||
|
|||
何烨锋
金秋九月,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千岛新农人”和淳安各级书记一起,带着100多种千岛湖优质生态农品,参与2024淳安“书记进城卖山货”活动,为家乡优质农产品代言。 今年来,淳安县深入贯彻省委关于人才强省建设部署,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具有本域特色的“新农人”培育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新农人”3260名,被浙江省部级头雁班录取52人,录取数位列杭州市各县(市、区)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居杭州市“双第一”。
创新评价机制 激发“新农人”发展活力
坚持“以破为要”,淳安县创新评价机制,激发“新农人”发展活力。 以“两个创新”加快打造头雁引领格局。创新构建淳安乡村人才自主评价认定体系,形成以乡村产业领军人才为牵引,以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星级乡土人才等群体为基础的广义农创客评价体系;创新打通农业人才成长壁垒,在全省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评价与县级高层次人才互通认定机制,畅通一类、二类、三类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向县级D类、E类、F类人才认定通道,认定人才可享受购买首套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福利。2024年,20名“新农人”纳入领军人才培养梯队。 以“两个优化”促进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以点扩面优化人才队伍类型,全面承接省市农业农村领域“十路人才”,注重经营人才外,扩面纳入非遗人才、乡村工匠、村干部等各类农业人才;横纵贯通优化助农队伍结构,探索实施农技人员增值服务,鼓励事业单位、国企农技人员依规定程序参与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扩大专业型人才比例;鼓励退休人员加入“银发助农”队伍服务乡村振兴,通过领创办、承包、受聘等形式经营,延长增值服务年限。2024年,新增培育乡村工匠150人、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星级乡土人才500人以上。 以“两个强化”政策激活产才赋能活力。强化重点人才“农企农品”保障,每年安排8000万元重点支持“新农人”在茶叶、中药材、山核桃等淳安特色产业领域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支持“新农人”在农业新业态如直播电商、农品创意等领域做大做强;强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保障,以创业就业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扩面加大引人力度,以教育培训资源整合、聚才引才平台建设加大育人强度,以各类乡村人才等级认定加大留人诚意度,以评优评先加大用人精准度,经费全面覆盖各类乡村所需人才,打造坚强的农业人才大军。
构建引才体系 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需为要”,淳安县汇聚各方英才,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所需,深化柔性引才助推人才项目突破。深耕农业智库朋友圈,强化“千岛湖智库”联系、项目引荐、双向合作等“三大机制”,拓宽渠道以才引才,推动智力支撑向茶叶、中药材等淳安主导产业合作转化,目前已吸纳包含22名院士在内的125名顶尖专家学者和产业大咖加盟智库。精准农业项目突破口,深化与智库项目合作,提升全县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目前已招引落地陈宗懋院士领衔的千岛湖龙冠低碳茶园绿色防控合作、周国模专家领衔的森林碳汇试点应用等12个优质项目。 聚焦农业刚需,强化输血造血赋能产业高质发展。用好下派力量,用活省市科技特派员、下派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文化特派员等“外来人才”,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项目实施、培训授课等方式,在全县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43项,引进种养新品种52个、推广新技术198项,实现产品质效双提升;用好“三站”载体,突出“三站人才”绩效,聚焦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中的技术“瓶颈”建成“涉农三站”38家,发挥市级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建站数量优势,借助院士专家力量开展实验论证、技术攻关、制定标准,有效攻克难题15项,推进项目33项。 聚焦乡村急需,以内外双循环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外引乡村“职业经理人”,下姜村职业经理人机制迭代为整村运营团队机制,协同推进环千岛湖10个村庄整体运营,破解农产品市场化梗阻难题;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师徒结对”、轮岗锻炼、培训交流、创业扶持等举措,培育出莫岛蜂业、石川坞湖羊等创业项目,壮大进乡入村“青农人”队伍;优选村干部纳入助农队伍,将经营人才择优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畅通干部与经营人才“培育通道”,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姜丽娟等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探索异地党建助力本地乡村振兴,畅通在外优秀青年入党“绿色通道”,已建立223名“双向培养”人选库,38名优秀青年正式列为培养对象;建立动态吸纳流动党员为村社后备人才机制,梳理在杭流动党员优秀人才信息库,近5年动员120名流动党员回乡就创业。
完善服务体系 优化“新农人”成长生态
坚持“以助为要”,淳安县提升服务质效,优化“新农人”成长生态圈。 构筑多元化培育体系。以训为台夯实基础,围绕农业发展与农户所需,助力农业基地创办“田间学堂”,提高农民技能,强化省级基层农民田间学堂支撑,开设农产品产加销培训班,受训人数达3.17万名;以赛为战淬炼精兵,高质量举办淳安“新农人”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大下姜乡创中心、大创园等平台建设,吸引全国青年大学生来淳,助力培育未来“新农人”队伍;高频次举办“百业百匠”农业领域一类竞赛活动,助力培育农村技术实用人才队伍,带动岗位练兵6.4万余人;高规格参与国家省市赛事,锻造淳安农业技术尖兵,夺得全国农业技术能手、全国首批农机“土专家”、浙江省农机操作一等奖等荣誉。 构筑多维度帮带体系。以项目合作育人才,依托省“希望之光”专家帮扶团力量,建立中药材领域省市县三级专家资源库,形成组团帮带机制,助力本地培育中药材人才293人;以校地合作育人才,依托高校院所合作加速人才培养提速扩面,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市农科院等合作,建立“大下姜人才支援站”,打造大下姜人才共建样板;以搭建平台育人才,依托人才共富综合体建设,引进海外农业专家,千岛湖明昊农业引进韩国专家金星徹,攻坚猕猴桃选育难题,首次实现国产猕猴桃亩产达1吨;鸠坑乡聚焦鸠坑毛尖制作技艺,引进斯里兰卡马文博士,攻关红茶品质技术。 构筑多层次服务体系。深化阵地服务,建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展组织培训、导师带徒、创业大赛、金融科普等活动,畅通创业专家与农创客对话渠道;深化金融服务,联动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累计向农创客联盟成员单位授信6000余万元;深化暖心服务,完善服务专员机制,动态关注“新农人”核心要事与关键小事,优化县领导联系人才机制,定期开展人才走访,解决“新农人”后顾之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