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实践 |
|||
|
|||
中共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尧祥
省委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作为核心动力,明确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的工作重点。金华坚持对标对表,着眼放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职能作用,围绕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要素,面向创新主战场谋准抓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奋力走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新的实践路径,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赋能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树牢鲜明导向 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省委强调“要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再次释放“破四唯”“立新标”的强烈信号。金华坚持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出发,积极探索构建可量化、成体系、立得住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精准评价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浙江建设主赛道上脱颖而出。 推行“1+4”人才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级分类健全评价标准,重点以“薪酬收入”为主,结合行业紧缺度、岗位重要性、科研成果、市场收益等4个方面开展评价,将没“帽子”、缺头衔、学历低,但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享受“双龙人才新政”支持,让人才有为有位。 深化人才计划遴选改革。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将市级人才自主评审权下放给重点高校、重大科创平台、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市级人才计划直接认定比例达50%以上。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赛场选将”作用,授予风投机构人才项目推荐权,推动构建“政府+企业+市场”同向发力的人才遴选机制,让“懂行人”选“内行人”。稳步提高市“双龙计划”人才工程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将资助项目数占比保持在60%以上,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唱主角。 改革人才评价后续管理。坚持实绩论英雄,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市级人才工程常态化开启人才进出“旋转门”,定期评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动态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适时退出一批创新能力减退、绩效不达预期的人才,防止用一时的人才评价结果给人才贴“永久”标签。科学设置不同类别人才评价周期,减少对基础研究人才的考核频次,延长对青年人才的评价周期,让人才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科研创新上。
突出互聘共享 推动人才流动机制改革
省委强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共享”,谋的是人才有序流动新路径,打通的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渠道。金华着眼深化破解人才与创新主战场脱节等问题,以产业需求为纽带,以“互聘共享”为切口,把不同体制、不同单位的人才组织起来协同攻关,推动人才向产业一线流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健全双聘制度体系。市级层面出台支持人才兼职兼薪、岗位共通共联等双聘制度改革12条举措,着重打破学历、社保、人事关系、薪酬等限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首席科学家,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并积极链接校企共建多元混合所有制产教园区、联合实验室,让人才在“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领域大显身手。同步推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市农科院等在金高校院所靶向制定聚焦产学研合作等实施细则,让人才有序流动、资源优化共享。 用好人才专项“编制池”。强化编制资源配置对“互聘共享”的促进作用,重点在市编制备案制管理单位增设人才“编制池”,进一步明确入池资格条件,配套设立科研岗,支持双聘人才开展集中科研攻关,鼓励“编制池”内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赋能专业学科建设,实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流动共享,成果在企业落地投产。 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把“揭榜挂帅”作为人才“互聘共享”的流量入口,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一链一策”定期发布一批技术攻关需求榜单,不论资历、不设门槛,综合运用“揭榜挂帅”创新挑战赛、“揭榜挂帅”云平台引人才强攻关,把经费奖励给出成果好、出成效快的科研人员或团队,推动人才跟着任务走、资源跟着人才走。
坚持减负赋能 推动人才激励机制改革
省委强调“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服务保障”,深刻蕴含激励人才埋头科技创新、放手干事创业的决心和魄力。金华坚持用好重点人才工作推进例会关键一招,统筹组织、科技、投促等部门资源力量,探索构建集减轻科研负担、强化创新赋能为一体的协同改革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让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 推进人才科技项目互认贯通。坚持从政策端双向发力,加快人才项目和科技项目评价标准接轨、结果互认,支持国省科技奖前三完成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要负责人等科技人才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市“双龙计划”人才领衔项目直接给予市科技项目申报名额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立项,以项目“最多评一次”为人才松绑减负,助力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贯通。坚持以科技成果合理分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依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视贡献通过技术股权、现金分红等形式给予人才一定的科技成果权属奖励,以市场价值回报科研价值、人才价值。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一步放大“双龙人才基金”效用,加强对高价值、紧缺性知识产权转化企业的支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供给扩面增量,持续赋能企业“知产”变“资产”,实现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推进增值服务融合贯通。坚持办好“关键小事”赋能人才发展大事,突出增值化服务改革,整合政府部门、商业银行、行业协会等服务资源,重点围绕专利保护、资本对接、上市辅导、法律咨询等人才创业创新要事,积极推动人才服务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具体落细落实打造人才创业金融超市、“i金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八大实事”,深入构建人才保、创新贷、基金跟投等“股债贷保投”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以“头等舱”理念联办快办高铁航站直达直行、教育医疗住房同城同待等151项高频事项,全方位厚植“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