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
做好“技能强城”大文章

2024-12-05 15:5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温仁轩

温仁轩

 

  今年以来,温州市聚焦技能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技能强城”行动,创新实施“技能强城16条”举措,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及激励机制改革,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强存量、扩增量、优质量,全力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今年1—11月,温州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14万人、高技能人才2.53万人。


 

2024温州市瓯海区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大赛


“以技立业”强培育

 

  夜幕低垂,温州市瓯海区“菁英夜校”里一盏盏明灯亮起。在瓯海工作、生活的青年创业就业群体,利用夜晚时间,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为自己“充电赋能”。

  这是温州市持续强化技能人才供给、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实现“以技立业”的缩影。今年以来,温州市推出“技能夜校”项目,构建“30分钟技能培训圈”,在全市布设了140余个培训点,并发布了“技能培训地图”。将无人机驾驶、互联网营销、养老护理等50多种培训送到“家门口、厂门口、村门口”。截至目前,全市技能夜校已开设培训班次500多个,累计培训1.4万人次。

  针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温州市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以温州技师学院为主平台,创新实施“校企双元+工学一体”培育,开展了冠名办班、订单培养等项目,与超过300家企业开展了紧密合作,建成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京东数字电商产业学院、瑞浦兰钧能源企业学院等15家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学校与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温州数字工程师学院,共同培养集成电路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入选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中心“技师+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数字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温州市打造“市域联动+行业协同”培训平台,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联合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等103家单位成立新能源与先进制造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协同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面向数字经济、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数智领域技术产业人才学院,建立企业学习中心17个、企业典型生产实践中心20个,面向行业紧缺岗位和关键技术,开展数控加工、PLC编程等模块化培训课程20余种,同时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23项,探索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以技出圈”优评价

 

  “公司今年被纳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范围后,共有53名员工成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说起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温州民营企业家浙江好学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光弟深有感触,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员工工龄长却无技能证书的窘境,也极大地激发了新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有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成长,企业整体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温州市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劳动者技能提升热情,推动实现“以技出圈”。

  为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温州市组织、人社等部门持续深化“问企识才”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民营企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着力赋予主导产业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多人才评价自主权,充分强化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指导备案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灵活运用过程化、模块化考核等方式开展评价;对于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的技能人才,可不受学历等限制,破格晋升;重点企业每年可评价推荐1—2名技师,由政府择优授予市“瓯越工匠”称号并享受E类人才待遇……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72家,累计达902家,覆盖职业(工种)257个。通过企业自主认定,共评出技能人才1.71万名。温州还持续扩大“新八级”制度试点范围,创新推进“一试双证”改革,有效促进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人才标准的衔接,“企业推、政府核、人才享”的良性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温州市试点推行数字经济领域高技能人才“一试双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数字技能人才同步开展考核和认证,考试合格者可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企业)认可证书。目前,首批16位信息安全管理高技能人才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数安港培训合格证书。

  此外,温州市持续发挥职业技能竞赛“评价+选树”作用,开展数字工匠、鞋服巧匠、非遗技工等“瓯越名匠”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有效拓宽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渠道,实现技能人才“选出一批、发现一批、带动一批”。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技能大赛86场,其中4000多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市共有5500多名高技能人才纳入本地人才分类目录,按规定享受人才优待政策。

 

“以技创富”促增收

 

  “去年,我拿到了二级印刷技师证书,工资也涨了一大截。”日前,龙港市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刷车间主任桂朋朋说。龙港市设市以来致力打造的“印刷机长”技能品牌,让印刷业技能人才获证3870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1591人、技师以上125人,帮助200余人年增收8000元以上。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探索企业职工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制度,推动薪酬分配与职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等挂钩,让技高者、多劳者多得,推动实现“以技创富”。打造技能品牌,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加大县域支柱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优化产业技能人才待遇,目前已形成智能电气、印刷产业、数字产业等9个行业技能生态圈。全力夯实“技能共富”金融支撑,全面推广“技能共富贷”。今年1—10月,全市已发放贷款1万多笔,为技能人才、技能企业打造了“全主体对接、全周期覆盖、全需求响应”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温州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正式推出“技能共富保”,为技能人才提供差异化金融专属服务。

  为进一步创新增技增收路径,温州积极探索推进技能型企业、技能型乡村(社区)等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培育,并发布了市级技能型企业与乡村(社区)培育指引。平阳县鸣山村围绕“非遗+文旅”主题,引入16位技能大师以及59户技能型家庭,设立创业孵化中心,提供全面技能培训和专业项目指导。目前已孵化创业项目27个,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0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同时,引导企业落实《温州市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指引》,鼓励企业建立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目前,全市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建立了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积极打造“一县一品”技能人才品牌,并率先开展了瓯海眼镜产业技能小镇培育试点工作,为全省探索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培育提供了温州路径和样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