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2024-03-31 11:4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尤珍珍

杨 晨  尤珍珍

 

  浙江“山多、林多、湿地类型多”,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记录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07种,是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富集的一块宝地。

  近年来,浙江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大力实施濒危物种抢救保护行动,全面推动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率先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化保护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近日,浙江省“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宁波举行,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热情持续高涨。

 

百山祖冷杉


把好“致危脉”

精准实施抢救保护

  

  浙江舟山普陀山被誉为“海天佛国”,每年接待游客数以千万计。这里生长着一种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的中国特有植物种——普陀鹅耳枥。被世人当作“珍宝”,不是因为普陀山的光环,也不是它的外表有多惊艳,而是在这地球上,野生植株仅存了一棵,成为“地球独子”。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国际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灭绝(CR)”等级。

  近半个世纪来,在国家林草局、浙江省林业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全省林业专家在致濒机理、种苗繁育、野外回归、迁地保护等方面持续科研攻关,甚至在2011年9月29日将其种子乘天宫一号送入太空,以激发遗传变异潜力,终于取得重大成果。迄今为止,普陀鹅耳枥的人工繁育种苗已突破4万株,逐步建立了定海下水坑普陀鹅耳枥专类园一处、繁育基地两处。普陀鹅耳枥成功“开枝散叶”,走向全国。

  对“地球独子”的抢救保护只是浙江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

  针对“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等明星物种,浙江持续组织开展抢救保护对策调研,系统谋划抢救保护行动。加快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步伐,支持江苏、湖南等省份开展朱鹮野外种群重建,启动天目山脉华南梅花鹿野外种群恢复,新建中华凤头燕鸥南麂列岛繁殖地……系列措施推动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性增长。截至目前,朱鹮种群数量从10只扩繁到761只,浙江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繁育种源基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数量147只,占全球种群数量85%以上;华南梅花鹿野生种群数量达370多只,野外放归70余只;百山祖冷杉野外回归4000余株。

  浙江还建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持续提升收容救护能力,并联合江西、江苏等地共同开展白鹤、中华穿山甲等救护工作。去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的秃鹫落入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一处鱼塘,由省、市、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共同组织救护并放归野外,掀开了濒危物种抢救保护的新篇章。

 

录好“身份证”

摸清全省资源概况

  

  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每年承载着5000余万只候鸟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地。浙江是这条“生命通道”的重要节点之一,每年秋冬季,数以万计的候鸟飞抵浙江这片越冬的乐土。

  前不久,浙江省林业局统筹组织110余位鸟类调查队员兵分多路,对65个监测单元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足迹覆盖省域全部越冬水鸟集中分布区。据统计,浙江15个国家级重点监测单元统计出的豆雁、灰雁、青脚鹬等南迁水鸟种群数量,同比增幅均超40%。

  这样的动态调查监测,浙江已连续开展8年,年记录鸟类从13.5万只增加到19.1万只,增幅28%。除了迁徙水鸟,中华穿山甲、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等重要物种也都有专项调查监测。近10年来,浙江累计调查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物种105个、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记录36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摸清生物“家底”,浙江还率先开展县域资源本底调查,为县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作为浙江首个完成县域资源本底调查的地区,安吉县共记录境内原生野生脊椎动物471种,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科目,物种数占浙江总种数的48%。

  “我们从调查中总结出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将加快全市铺开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的进程。”湖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查还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突破,形成了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法,可为浙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织好“保护网”

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你已进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请遵守法律法规,严禁非法捕猎……”日前,不少驾驶员行驶至台州市仙居县朱溪镇仙山·天空之城入口附近时,都听到了这里的监控发出的提示音。

  “这些监控设备覆盖全镇山林,可以对森林火情、野生动植物、人类活动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监控。如果有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捕抓野生动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监控查看并发出提示音,起到警示作用。”朱溪镇人大主席张建斌介绍。

  朱溪镇还设立了林长负责制,组建了包括19名专职护林员在内的巡管队伍,全天候巡管看护,形成哨卡有人守、林下有人巡、山头有监控的全方位监管模式,通过高清监控与地面人员的高效配合,实现境内山林监控。

  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入人心,浙江各地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宁波市早在2006年便成立了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承担了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工作,近20年来累计救护出车2200余次,救护野生动物4316只。

  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林长制以来,大力推进“多员合一”,统筹责任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管理等工作,确保每一位林长责任清晰、任务明确,推动野生动植物监管全覆盖。

  丽水市创新推出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保单覆盖了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包括野猪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创造有利条件。2023年,全市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保费共计254.3万元,处理理赔案件96起。

  截至目前,浙江已建立19个国家级、30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国家级监测站平均日报率达99.2%。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