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域实践样板 |
|||
|
|||
中共新昌县委书记 黄旭荣 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典型的山区县。20年来,新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按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新昌调研时指明的“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支撑”的发展路径和“与人协调、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向,牢记嘱托,实干争先,用10年时间实现从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根本性转变,再用10年时间实现从资源要素驱动到绿色创新驱动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型县,作为“千万工程”代表之一领取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在新的起点上,新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兴县”战略路径不动摇,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域实践,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新昌力量。 新昌县 突出生态优先 重现“美丽山城”碧水蓝天好风景 深刻认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蕴含的优先论,持之以恒筑牢绿色基底。 断腕式推进关转迁并。实施污染企业有序搬迁、企业达标排放严管“两大工程”,外迁医化企业40多家、叫停重污染医化项目500多个,落后产能两年基本退出,“三高”企业十年全部清零。持续优化工业布局,加大“低小散”整治入园力度,目前全县95%以上工业集中在省级高新园区,医化产业比重从65%下降到20%左右,并以成品药、生物制剂等为主,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减少61.5%,单位能耗下降到0.21吨标准煤/万元。 持续性加大环保投入。实施水源地涵养、美丽河湖建设等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钦寸水库等标志性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城乡废水污水实现100%纳管,易腐垃圾黑水虻资源化处理模式全省推广,形成“餐厨垃圾+昆虫养殖”生态产业链,日均处理易腐垃圾超100吨。 常态化攻坚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三江”出境断面水质均值连续15年保持II类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超95%,两夺“大禹鼎”银鼎,创成全省首批全域“无废城市”。 下一步,新昌将坚持护绿固本,擦亮精致花园城市“生态底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全域治水、全域治气、全域治废、全域美丽,抓好三大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优化环境污染问题主动发现和闭环解决机制,确保PM2.5年平均浓度低于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三江”交接断面水质年均值保持在II类,再夺“大禹鼎”银鼎。 坚持绿色发展 绘就“创新而新”现代产业新图景 深刻认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蕴含的系统论,实现产业和生态良性互动。 以科技创新为内核,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小县大科技”,加快“两新”深度融合,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创新指数全省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8.5%,均高出全省平均20个百分点以上,四夺“科技创新鼎”,捧得“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GDP增速连续3年保持绍兴前两位,今年上半年增长7.5%、列全省第6位。 以绿色智造为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亩均效益导向,倒逼“腾笼换鸟”、产业向新向绿,基本实现绿色智造主要行业、规上企业全覆盖。轴承产业基本实现污染零排放、利润率翻番,医药产业加快进军创新药领域,三花、万丰等领军企业带动面上企业积极切入通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 以好山好水为标识,创塑竞争优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昌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培育15家本土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总市值、人均上市企业市值、人均拥有上市企业数均居全省县(市)第一,拥有全球占有率第一产品16个、国内行业第一产品25个,规上企业利润率全省领先。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人才项目纷纷落户新昌,全球轴承行业龙头企业瑞典斯凯孚公司,多方比较后,连续在新昌上马三期项目,总投资超3亿美元,将建成全球最大球轴承生产基地。 下一步,新昌将坚持革绿出新,打造“两新”深度融合全省样板。迭代创新服务“云局”工作机制,做强天姥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重点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共享”、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人才评价等十大突破性改革,开展“链主”企业创新引领、规上企业“五个全覆盖”、创新企业雁阵培育“三大行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持续壮大通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未来健康三大未来产业,力争实现“浙江制造天工鼎”四连冠、“科技创新鼎”五连冠。 聚焦价值转化 打造“改革而昌”共同富裕大场景 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的优势论,以改革的理念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深化农商旅融合发展机制。实施龙头景区带动片区发展战略,建设下岩贝·金山上、天姥山下等重点片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近3年游客年均增长34.5%,土特产、小吃、民宿等产业快速发展,“大佛龙井”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等级民宿数量列绍兴第一位。 加快集体林权经营体制改革。推行以股份合作为基础的林地经营权流转,建立林权流转收储和市场交易平台,重点实施低效林改造,形成经济林、林下种植、林业碳汇三大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高价值化发展,带动209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2万多农户年均增收7000元。 探索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施绿色小水电整合提升,发布全国首个全电站单站GEP成果,创新推出“绿电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保共富贷”。打造甬绍优质水源地,向宁波年均供水超1.2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全省单体投资最大水利工程——镜岭水库,经过近14个月奋战,1.28万移民全部平稳签约,为提升浙东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迈出关键一步。 下一步,新昌将坚持点绿成金,争当共同富裕县域标杆。围绕“千万级旅游强县”目标,攻坚天姥山创4A、十九峰创5A,擦亮祈福圣地、碳水王国、疗愈度假王国、户外运动王国“一地三王国”文旅品牌,打造“诗画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以“一业一链一组一片”产业发展机制为支撑建强天姥诗路·科创绿海发展轴,推动“土特产富”全链条、规模化发展,奋力实现千亿级产业园区、千万级核心景区、千顷级新质林区、万元级群众增收“三千一万”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