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
|||
|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 敏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2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已经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治污攻坚成效有力彰显。把“811”行动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工程”,持续深化空气质量改善提升,实施地表水重要水体清单化管控,强力推进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行动,压茬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创新推出“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载体抓手,推动全过程防控、全形态治理、全省域保护。20年来,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2013年)降到26.1微克/立方米(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 逐绿前行步伐更加稳健。率先出台环境功能区划、“三线一单”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提高保护效率、促进绿色发展。深化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新调绿。推进化工、电镀、修造船等13个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工作,完成生态环境领域和七大重点行业设备更新4.47万台(套)。打造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50.2%,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实施柴油货车“一件事”监管,完成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越来越坚实。 全域大美图景愈发靓丽。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牵引作用,着力推动城乡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分类推进美丽单元建设,累计入选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成功创建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标准,创新建设“两山合作社”。推进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高值收集利用模式在沿海县(市、区)全面铺开。深化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全省共有52对市县签订跨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实现八大水系主要干流全覆盖。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健全。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智治、法治、共治协同并进。围绕智治,以数字生态文明省域试点为契机,深化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打造“AI+环评”“AI+执法”等应用场景。围绕法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围绕共治,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深化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成为全民自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全球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湖州被授予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嘉兴、绍兴、丽水等地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杭州亚运会鲜明标识。 站上新起点、锚定新目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品质、现代治理效能提升,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生态高颜值、生活高品质的有机统一,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聚力产业结构提质增绿。紧扣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深化重点区域治理提升,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要求,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园区综合治理。积极实施企业绿色改造,推进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和用能设备更新,扎实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创A创B,深化工业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推动能源结构低碳清洁。围绕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规模化、集群化开发深远海风电,因地制宜发展集中式光伏,积极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建设。优化化石能源消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合理布局清洁煤电项目,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用能预算管理和煤炭消费预算管理。实施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攻坚行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行动,着力构建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精准发力推动货物清洁运输,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提升“公转水”“公转铁”比例,短途运输加快应用新能源货车和封闭式廊道,构建高能级水运物流体系,推广“产业集群+内河港口”协同发展模式。聚焦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货运车队,扎实推进柴油货车全流程“一件事”监管,淘汰一批老旧运输船舶。进一步完善公路物流补能设施规划布局,建设绿色航运廊道,健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促进优质环境均衡普惠。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高标准开展美丽城市建设,加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提效,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大力推进生态共富,深化“两山合作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共富共美。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守牢生态安全风险底线,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治理体系智慧高效。深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省域试点,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加快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实时监控、智慧监管“三张网”能力建设。加强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激励机制,完善法规标准与执法监管体系。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阐释、宣传展示、开放传播,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共建格局,让绿色低碳、保护环境成为社会风尚、全民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