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高华 为官一任兴一方 |
|||
|
|||
今日浙江记者 叶慧
9月4日,88岁高龄的谢高华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9月底,他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这位去年就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的老人,依然低调谦虚:“我不敢当,工作做得还不够,成绩归功于党和人民。”
催生义乌小商品市场
虽然谢高华自言“不敢当”,但在义乌老百姓的心里,他却是一位敢做敢担当的好干部。在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价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1982年4月,52岁的谢高华从衢县县委书记转任义乌县委书记。那时的义乌县,人多地少田薄,不少农民饭都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农民在农忙后摇个拨浪鼓,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用红糖换来的上等鸡毛制作工艺品,次等鸡鸭毛做农肥,同时也在糖担里贩点日用小商品贴补家用,渐渐形成了几处贸易点。 然而,从政策面上,农民经商仍被视为“投机倒把”,摆摊者每天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工作人员“劝、阻、赶、堵”。农妇冯爱倩家里有8口人要养活,她借钱在城里摆个小摊,却被赶来赶去,甚至罚款。 无奈的冯爱倩跑到县委机关大院前,把赴任才2个月的谢高华堵在门口讨说法。谢高华把冯爱倩叫进办公室聊了1个多小时,最后跟她说:“你先回去继续摆你的摊,让我好好想想,我告诉有关部门先不赶你。” 这次对话深深地触动了谢高华。他派出一个工作组,对农村状况进行调查,也对县城摆摊情况进行调研。当时,义乌全县有4000多户个体经营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有3000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且多数未经登记发证。 “义乌的优势就是这支鸡毛换糖队伍,老百姓生活需要,社会发展也需要!” 谢高华越来越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他决定开放由政府主导的小商品市场。但因中央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不少干部怕担责任,赞成的并不多。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在一次全县大会上,谢高华“一锤定音”,统一了全县干部的思想,并在湖清门到火车站一带划出一条街,有关部门投资9000元铺设了700个露天的水泥板摊位,让老百姓集中摆摊。 1982年9月5日,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宣布开业,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此发轫。 义乌市场开放后,税收管理矛盾突出。当时,税务部门征税都要通过查账计征,可市场里多是小本经营的农民,几乎不记账。于是税收干部像“抓贼”一样打击逃税,商贩们怨声载道。 对此,谢高华认为要“放水养鱼”,不能“杀鸡取卵”,于是大胆推行“定额计征”,即对每个摊位每季度评议核定一个固定税额,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政策一出,税收持续增长。 此举引发了一场震动很大的“税改风波”。谢高华坦言,当时自己做好了接受处分的准备。所幸省里又专门听取汇报,并没有进一步追究。很多年后,中国各地兴办的专业市场,普遍推广了这个“义乌经验”,这一举措也为义乌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谢高华在义乌任职只有两年零八个月,但他提出的“兴商建县”发展战略,让穷义乌从此跑上了快车道。特别是承受重压,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发文: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彻底给农民“松绑”,让他们放开手脚搞活市场。 义乌商业很快兴盛起来,198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摊位增加到1800多个,吸引了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人来做买卖,义乌税收比两年前提高了整整3倍。如今,义乌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之都”,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达55万人次,商品辐射219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义乌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1.7亿元人民币。
建成“江南红旗渠”
1984年11月26日,谢高华调任金华地委农工部长。有人认为这次调动与税收风波有关。谢高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把县委工作理顺,为义乌找到发展出路,完成省委交给自己的任务,这才是最大的担当。” 不到半年,金华地委撤销并进行区划调整。省领导征求他意见,问他到西(衢州)还是东(金华)。谢高华说了一句:“东也可以西也可以,听组织上定。” 1995年,谢高华被安排到衢州市任常务副市长,并兼任乌溪江引水工程总指挥。这项工作使命重大,让他倍感兴奋。他说,衢州历年多旱,他童年就遇到过旱灾导致晚稻颗粒无收,一生的心愿就是修好水利,灌溉田野。 乌溪江引水工程难度很大。根据规划,工程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通过83公里渠道,横跨衢州、金华两市五县。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要拦截乌溪江,架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并建设30处大型建筑物。 1989年8月,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57岁的谢高华对着话筒激动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工程沿着渠道铺开,谢高华白天和干部群众一起坐在泥地里,边吃饭边谈工作,晚上经常开会到凌晨。一双解放鞋、一顶斗笠、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是他在办公室里必备的“四大件”。 这期间,因年龄原因,谢高华不再担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可他放不下又苦又烦的乌引工程总指挥职务,向市委请求留任,要亲手建成它!直到1994年8月4日,乌溪江引水工程胜利竣工、全线通水,彻底解决了数代金衢两地百姓的干旱困扰,谢高华才功成身退。 许多衢州干部说,没有谢高华的执着努力,这项被后人誉为“江南红旗渠”的引水工程肯定做不下来!
功成身退初心不改
拎着“乌纱帽”开放义乌市场,谢高华带领义乌干部群众叩开了财富之门,造就了千千万万富翁,而自己依然是“两袖清风”。 他的儿子谢新彪说:“父亲在衢县任书记带回来两条凳子,从义乌只带回一对破旧的皮凳沙发。” 谢高华至今没有在义乌购置一处房产,没有一个店铺,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股份。对此,谢新彪充分理解:“因为父亲的心中有红线。” 退休后,谢高华依然闲不住。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浙江省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在衢州成立执行部,共筹措资金60余万元,帮助了很多农户。一有空闲,他还带着家人跑衢州周边农村,继续做调查研究,直到前年因为老伴身体有恙而慢慢减少。 从解放前的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的建设者,从泥腿子干部成长为改革先锋,谢高华的传奇人生,浓缩了共和国建设的艰辛坎坷。他改天换地的足迹,镌刻在哺育他成长的三衢大地上;他造福一方的政绩,留在义乌人民心里的那座无字碑上。 从1995年起,每年的义博会期间,都有数百名市民自发组成车队在义乌高速公路出口处迎接谢书记“回家”。每逢过节,来看望谢老的金衢百姓一拨接一拨。在他家客厅,悬挂着一幅他自己题写的“信仰”二字书法,笔力苍劲粗犷。 “何为信仰?”谢高华说:“相信党、相信群众,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是这位有着67年党龄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