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 |
|||
|
|||
G60科创走廊重大项目签约仪式 今日浙江特约记者 江英华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很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和科技创新上。打造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关键靠创新驱动。 “让科技创新的要素和资源在长三角区域间更好地流动,帮助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跨区域对接、合作,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实现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迫切需要。”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说,全省科技系统积极会同沪苏皖科技部门,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 推动创新要素流动
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快速流动?在浙江,“科创飞地”正成为地区和企业解决招才难、留才更难问题的“妙招”。 今年3月,金华市婺城区政府与上海市闵行区中环科技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科创飞地”——婺城上海科创中心,目前已有1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通过“科创飞地”,越来越多的婺城科技企业将“最强大脑”落地上海,加速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一批在“科创飞地”孵化后的产业团队,也将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回到婺城创新创业。 5月30日,由瑞安市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合作共建的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在上海嘉定安亭镇投运,将打造成瑞安本土企业在上海安亭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的研发集中地,将招才引智的“管道”直接延伸到科技创新源地。目前已有7家企业进驻,涉及汽车零部件、激光设备、智能印刷机、环锻件研发、工业机器人、环保科技等多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 创新要素的流动有来有往,络绎不绝。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舟山市普陀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罕见的深水港群。今年6月,上海“彩虹鱼”游到浙江,沪上深海装备科技园落户普陀。科技园开园后,将引进全球产学研资源、金融资本和服务机构,为海洋装备尤其是深海装备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实验室和海上测试、设备销售等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浙沪在海洋科技产业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今年初,西湖大学组建深海技术研究中心。此后,西湖大学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并进一步与彩虹鱼公司达成了新的战略合作。在彩虹鱼和上海海洋大学就“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三方合作进行6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共同为高端深海装备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为加速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浙江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将从建立高效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快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开展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服务统一规范、开展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6个方面,推动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深度融合。
促进科创资源共享
“公司正打算购买相关性能检测设备,创新券为我们敲开了科研大门,创造与上海一流科研机构、高端科研设备和高新技术接触的机会,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本。”浙江水墨江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伟华说。 方伟华口中的创新券,是今年刚发布的浙江德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创新(上海)券。今年4月,德清县科技局与地处上海张江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协议,支持德清企业凭券购买上海优质科技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实现德清与上海创新资源要素共享。截至目前,德清县已累计使用创新券600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随着长三角区域在科技资源、科技服务方面的互通互联、合作共享逐渐深入,不同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广泛开展,区域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兴未艾。 去年11月,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启用共享共用的科技创新资源暨“双创券”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的“通用粮票”。首批共享的资源涵盖三地高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0家,提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1705台,创新创业服务项目309条。同期,“长三角创新服务贸易共同体”成立,“长三角合作产业创新园区”揭牌,共同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动力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 以沪嘉合作试点为抓手,共建创新生态实践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经成立新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智能驾驶、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还与阿里巴巴合作,整合9所城市产业发展、园区合作、交互投资等要素需求,倾力打造长三角G60科创云。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共认定首批1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2家专业服务机构,成功试点179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科创要素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共同发起的“长三角大型仪器协作网”,目前已集聚区域内2192家单位的27479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实行开放共享。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技术共研,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全球创新高地,是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动行动,并共同实施了科技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科技项目,围绕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机理、来源解析、预测预报、联防联控等方面的科技瓶颈,开展了重点攻关。 该项目研究最终在立体观测技术、源清单更新及校验技术、动态源解析技术、集合预报技术和效果评估技术方面实现了5项突破,完成了15个先进减排应用示范,编制了8个地方标准草案,进一步健全了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协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的协同对接。 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合作、深入研究,为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了基础。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龙头区域,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六成。围绕高端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和装备制造国产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三省一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审议了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方案,组成了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研究专家组,形成集成电路创新一体化发展建议和实施方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支撑和加速产业发展。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5月16日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年均增长8.67%。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环境日趋完善,一体化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