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起国家战略的浙江担当 ——浙江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综述 |
|||
|
|||
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袁卫 大江奔腾,港通四海。长三角,这片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改革开放的创新试验田,在党中央、国务院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再起宏图。 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跨越行政区域阻隔带来的藩篱,形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推进共建共享;跨过江、河、湖、海、山的阻挡,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发展绿色经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近年来,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浙江,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确立更大格局、着眼更高质量、打造更优环境、形成更强合力,全面落实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服务实施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的担当。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这是一个殷切的嘱托。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与上海、江苏和安徽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升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浙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全力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主动谋划推进一体化项目载体、率先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2018年12月26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2019年浙江要抓的三件大事之一。 今年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了浙江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路径: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绿水青山、民营经济等优势,制定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5月6日,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浙江要以更大格局、更高质量、更好环境、更强合力,推进接轨融入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6月1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让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再次提速。 6月2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出台了《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对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站在“三个地”的政治高度,自觉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创造性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做更多的工作,挑更大的担子,以跨越关口的挺进勇气和全面发力的突破局面,来诠释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指出,要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依靠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扩大有效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精准定位凝聚共识。打造长三角创新发展增长极、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长三角幸福美丽大花园、长三角改革开放引领区的“一极一翼一园一区”迅速成为全省上下的行动目标。 明晰路径迅速行动。高水平建设大湾区,共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高品质建设大花园,共同加强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共治;高标准建设大通道,共同构筑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高能级建设大都市区,共同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金南翼;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共同打造长三角“一带一路”枢纽;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共同打造长三角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共同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共同提升长三角居民美好生活水平;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建立长三角统一开放大市场……紧盯“九高九共同”的重点任务,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马加鞭、走向纵深。 创新共建 强劲动能
打造长三角创新发展增长极,关键靠创新驱动。近年来,浙江牢牢把握创新强省工作导向,通过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一强三高十联动”科技新政等举措,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共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夯实了基础,在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中的战略地位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展壮大—— 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中电科长三角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以高新区、高教园、科技城为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推进,温州环大罗山、台州湾、绍兴、金义等科创廊道逐步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完善。 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渐入佳境,为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探索了经验、作出了示范。 高水平创新优势日益凸显——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推进,长三角5G网络协同布局、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进度加快。杭州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符合3GPP规范的2.6GHz频段5G基站,建成全国首个5G连续覆盖体验区,建成全球首个4.9GHz频段的连续体验线路,并打造了国内最长的5G连续覆盖高速公路段,“5G之城”呼之欲出。 工业互联网建设扎实推进。“企业上云”成为浙江企业的共同选择,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上云企业1.35万家,累计达30.29万家。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龙头企业勇立数字经济潮头,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的特色小镇大放异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等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数字经济生态正在形成。 高层次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近年来,浙江从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等方面着手,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新政和人才新政,提升更加完善的创新人才服务水平,吸引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目前,在浙“两院”院士有51名,“国千”“省千”人才分别达到893名和2351名,居全国前列。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高校(浙大)系创新创业“新四军”持续壮大。2018年,杭州、宁波、嘉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4位。 浙江提出,下一步,要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主载体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地。
协调共进 深化融合
近年来,浙江主动服务上海并承接上海辐射、全面加强与苏皖闽赣毗邻区域合作,并加快推进省域一体化,为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探索蹚路、积累经验。 接轨上海进入新阶段—— 在陆地,嘉兴市以“当好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为己任,积极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合作园、平湖张江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加速打造;湖州市以“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枢纽、大上海都市圈的西翼门户”为目标,积极推进沪湖绿色智造大廊道,加快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到商缘相通、经济相融,浙沪联系越发紧密。 在海上,舟山与上海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和浙沪小洋山综合开发合作协议的实施,舟山迎来了全面接轨上海的新机遇。基础设施联通、海洋科技创新、产业项目推进、民生福祉共享……世界罕见的深水良港与名扬全球的国际都市,在宽阔的海面上紧紧相拥。 在“空中”,一个个招商中心、一块块创新飞地、一家家创新联盟、一座座合作园区,如同一条条高速光纤,使浙江各市既能敏锐捕捉世界前沿科技和市场脉动,又能无缝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宁波前湾新区联合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5个离岸创新中心,嘉兴、金华、衢州等市在上海重点园区、高新区建立了一批创新飞地,产业创新合作蓬勃开展。 毗邻合作呈现新气象—— 在浙北,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火热开展。杭州、湖州与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市共同签署行动倡议,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更好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与跨省区域合作新路径。 在浙西,一条杭黄高铁线,将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西递宏村等7个5A级风景区串成一线,形成了流动的新时期“清明上河图”。从“徽杭古道”到“最美高铁”,浙皖两省正朝着旅游产业“双万亿”目标携手奔跑。 在浙南,温州与福建宁德、丽水与福建南平在生态保护、文化走亲、边贸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走向深入,随着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的加快建设,一个进口消费品“世界超市”正在浙江南大门快速崛起。 省域一体开辟新境界—— 从今年4月开始,短短3个月间,浙江先后批复设立了杭州钱塘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和宁波前湾新区。这是建设浙江大湾区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框架下打破行政壁垒、探索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尝试。 随着杭绍一体化、甬绍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嘉湖一体化和杭嘉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和各类园区的整合提升,浙江市县域之间的多级行政分割被逐渐打破,人才、资金、产权等资源要素得以充分涌流、高效配置、自由分工,省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 浙江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联动,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绿色共保 开辟新境
近年来,浙江全面践行“两山”理念,以大花园为基础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屏障、生态廊道联合共建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为合力打造美丽长三角守住了生态底色。 全力扼守生态保护红线—— 去年7月,浙江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将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和管辖海域面积划入红线保护区范围,形成了“三区一带多点”的保护格局。 浙江坚持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并出台实施意见,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体系,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给全省领导干部戴上了“绿色紧箍咒”。 从率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到创新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从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到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打造环境监管执法最严省份,进一步擦亮了长三角南翼的发展底色。2018年,浙江森林覆盖率达61.2%。 全面攻坚环境污染防治—— 动真碰硬护蓝天。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进程加快;工业园区废气整治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点整治项目稳步实施;“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快速淘汰、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今年上半年,全省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激浊扬清还碧水。持续深化“五水共治”,推动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制定实施城镇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全力推进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今年一季度,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6.4%,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 清废净土保安全。有效推进重点土壤污染地块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五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削减;加强固废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打击固废违法倾倒,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全域推进“大花园”建设—— 建立工作体系、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推进项目落地,全面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深入推进“四条诗路”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和十大海岛公园建设,衢州、丽水核心区建设初见成效,“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逐步形成。 全心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乡村旅游渐入佳境。“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浙江美丽乡村,正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的“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中,浙江共14个乡村入围,位居全国第一。 “消薄”攻坚捷报频传。随着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浙江村庄的经营路子越走越宽。截至2018年底,浙江85%以上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农民收入节节攀升。2018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0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36∶1,城乡发展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小。 浙江提出,要合力打造生态美丽长三角,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开放共赢 再创优势
近年来,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提振民营企业为重点,打好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组合拳,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推动建立长三角统一开放大市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夯实基础。 营商环境挺进“最优”—— “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各地“网上办”“掌上办”“一证通办”“全城通办”成为常态。到今年底,浙江所有民生、企业事项均将开通网上办理,6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7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标准地”制度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有望实现“最多90天”目标;“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推广,亩均效益稳步提升。 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一次次贴心的走访、一项项暖心的服务、一个个安心的举措,有力破解了发展难题、提振了发展信心、增创了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浙江提出,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加强三省一市“放管服”改革联动,加快推进长三角标准、要素市场、信用和市场体系一体化,推动建立统一开放大市场,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开放合作深化拓展—— 以“一带一路”为统领,现代物流枢纽、国际科创产业高地、新型贸易中心、新兴科技中心和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以“一区、一港、一网、一站、一园、一桥”为框架的“一带一路”建设总体格局加快构建。 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如火如荼,“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升级,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进程加快。目前,浙江基本形成了由1个自贸试验区、1条开放大通道、7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的“1+1+79+8”开放平台雁形阵;逐步形成了以4家国家级产业园为引领、11家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支撑、若干家在建国际产业合作园为补充的“4+11+N”发展格局。 浙江提出,下一步,要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持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筑一批高水平开放发展平台,增强国际竞争合作优势,共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民营经济再次出发—— 浙江全面实施民营经济31条,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了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11+N”政策体系。出台实施2019年第一批企业减负降本政策,2019年预计为企业减负超过2000亿元。 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效能,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提升小微企业主体活力和质量效益;深入实施“雏鹰行动”,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大力实施“凤凰行动”,助推企业通过上市和并购重组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振兴实体经济;精准实施“雄鹰行动”,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千亿级企业提供助力。截至6月30日,浙江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55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40家,居全国第二。 浙江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通过支持民营经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和打造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高地,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民营经济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民生共享 增进福祉
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共享”作为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互联互通,交通便民—— 以“四枢纽三通道”为支撑,浙江加快建设现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世界级港口群和长三角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省域、市域、城区一小时交通圈快速形成。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织密铁路网、打通断头路、扩容公交一卡通、升级地铁“通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驶入了快车道。在此基础上,浙江提出高标准建设大通道,共同构筑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加快推进联结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大通道大枢纽建设。 互补互助,教育利民—— 三省一市不断完善长三角教育协作机制,通过推进理念互通、人才互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逐步打破地域壁垒,有效提升了长三角教育合作发展水平。 在高等教育方面,原先的长三角名校联盟不断扩容,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热潮渐起;在基础教育方面,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跨省教育交流方面,各种论坛、赛事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已涵盖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等各个层次,并向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共享、基础教育联动发展、千校网络结对交流等方面纵深发展。 浙江提出,要以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大学联盟为重点,共同制定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联合发布区域教育发展计划,着力培育长三角教育合作发展高地。 互利互赢,医疗惠民—— 在6月12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推进座谈会上,新一批统筹区加入联网覆盖范围,这标志着在2018年9月首批开通长三角地区8个试点统筹区、2019年4月新增9个试点统筹区的基础上,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在上海市二、三级主要医疗机构和江苏省、浙江省所有设区市已实现全覆盖,安徽省有4市纳入联网覆盖范围。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有29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三省一市医疗机构覆盖已达1200余家。 浙江提出,要着力推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推动长三角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协同发展;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推动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协同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长三角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共建共享,推动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同时,还将与相关省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养老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 互惠互享,文化育民—— 为着力推进长三角公共文化互惠共享,浙江提出,要弘扬红船精神、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建设,加强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文化活动优质品牌资源整合,持续放大越剧、婺剧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国际动漫节等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着力推进长三角公共文化互惠共享。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浙江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善谋破题、以实干见效,不断开辟浙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