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十七期
闪亮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
——浙江深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综述

2019-09-20 11:4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袁卫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在绿韵为裳、山水塑形的美丽浙江建设中,小城镇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延续、革新和嬗变。

这是一场壮士断腕的山河重整。三年前,浙江召开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会议,打响了提升小城镇“颜值”、推进小城镇转型的攻坚战。经过三年努力,1191个小城镇破茧成蝶,更为宜居、各具特色、更富活力。浙江成为全国唯一对小城镇进行全面、彻底、全域环境整治的省份。

这是一场层层递进的战略深化。“只有美丽城市,加美丽乡村,再加美丽城镇,才是一个完整的美丽浙江。”9月6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的号角:着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品质、浙江特色的美丽城镇,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

随着“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的正式启动,一个个向着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目标奋力奔跑的“现代版”小城镇,成为“两个高水平”建设精彩答卷的生动写照。


梅城古镇

 

聚焦“总抓手”

打造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精品工程

 

联结城乡的城镇,具有独特的价值、独特的优势、独有的功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八八战略”,亲自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培育中心镇和小城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开启了浙江城镇工作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美丽城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城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从浙江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看,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为新时代城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从生态省建设起笔,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浙江,争创美丽中国示范区,在空间上逐步实现了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生态城市建设的联动。然而,相对农村变靓、城市变美,小城镇“脏乱差”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着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决策部署。省委书记车俊先后在省委常委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工作例会、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等会议上,就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城镇作出工作部署,并10多次作出工作批示。截至2019年7月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任务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基本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小城镇“既不如村、更不如城”的旧貌得以改变,为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夯实了基础。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推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9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对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作出部署。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行动,是新时代我省城镇工作的总抓手,要担当作为、抓实抓好,打造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精品工程。

会议发布了《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和《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为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制定了“作战图”和“时间表”。

“五美”总目标清晰明确:着眼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治理美的美丽城镇。

在此基础上,浙江设计了“三步走”分阶段目标:到2020年有10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到2022年有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到2035年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

由此,美丽浙江建设再启新篇。

 

聚焦“环境美”

塑造清丽山水净美人居的城镇风景


临安区湍口镇八都步行街

 

从杭州市萧山区最南端的楼塔镇出发,一路向北,领略着一个个美丽小城镇的芳华绽放:义桥,草木芳菲,水清鱼跃,古街特色鲜明;所前,“梦里水乡”韵味独特、四季花海竞相绽放;新街,一花一景,一墙一品……

近年来,浙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域整治要求,把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作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靶心”,构建“驻镇规划师”强化规划设计、“创建制”整治环境卫生、“销号制”整治城镇秩序、“项目制”整治乡镇容貌的推进机制,重拳出击。

淳安县开展“啄木鸟”行动,德清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义乌实施“洋街长”管街……各地纷纷创设载体、广泛动员,打响了一场为小城镇“祛痘洁面”的“人民战争”,“脏”的现象快速消失,“乱”的情况稳步改善,“差”的状况日益减少,小城镇“颜值”得到快速提升。

三年来,全省小城镇累计拆除违建1.3亿平方米,整治赤膊墙2700多万平方米,整治蓝色屋顶2400多万平方米,打造入镇口2665个,新建小镇客厅616处,小城镇“门面”焕然一新。新建垃圾中转站974个、改造提升975个,新建公厕4696座、改造提升14826座,新建雨污管网11441公里、改造提升5888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9.5万吨/日,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深入推进。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创建国家卫生乡镇55个,省级卫生乡镇883个,市级卫生乡镇达到100%,实现了市卫乡镇全覆盖、省卫乡镇基本全覆盖,另有390个乡镇已通过国卫乡镇创建省级暗访,大幅领先其他省份。

“环境美,关键是塑造既有清丽山水、又有净美人居的城镇风景。”浙江进一步提出,按照镇景融合的理念,把美丽城镇建设融入大花园总体布局,通过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打造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推进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和“一村万树”行动。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构建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

建设市政设施网络。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供水水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推行下沉式绿地,推进“厕所革命”,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保障防洪安全。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平安乡村、智安小区、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等进村入户。

 

聚焦“生活美”

创造城市文明田园诗意的城镇品质

 

自从搬到镇上的新房后,嘉善县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的宋月红很快就习惯并喜欢上了城里的生活。五年前她用南鹿村的宅基地,加上自己的少量积蓄置换了新房。

“以前交通不方便,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看病也很麻烦,现在好了。”宋月红说,在桃园新邨,图书室、健身房、乒乓室、小剧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1公里范围内,体育馆、中小学、医院、超市、银行、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近年来,浙江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着力补齐各项民生事业短板,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过去三年,浙江新增街头广场1497个、改造提升1343个,新建农贸市场387个、改造提升987个,新建绿道7747公里,新增公园绿地1822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098万平方米,新增养老床位2.3万张,新改建停车场3487个、新增停车泊位57.8万个,人们的衣食住行更为方便,就业、教育、医疗保障更为完善。

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弱有所扶……随着美丽城镇建设的大幕开启,城与乡的鸿沟在这里弥合,工与农的差距在这里缩小,方便、舒适、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

“生活美,关键是创造既有城市文明、又有田园诗意的城镇品质。”浙江进一步提出,突出镇村联动打造生活圈,突出供需相适补短板,突出人口集聚抓安居,通过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实现“共享乐民生活美”。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有序开展镇中村、镇郊村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着力提升住房市场供给品质,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单家独户的农民自建房,打造浙派民居。

加大优质设施供给。加大星级农贸市场和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力度,培育和引进品牌连锁超市,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积极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小镇、非遗主题小镇、文化创意街区。

优化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健康乡镇。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康养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聚焦“产业美”

培育产业集聚业态创新的城镇经济


奉化区裘村镇民俗表演

 

温岭依托泵业发展的大溪镇,打造中国泵业智造生态城;黄岩依托模具产业发展的新前街道,打造全球模具智造“梦工场”;路桥围绕汽车产业作文章的蓬街镇,正在建设一座“北欧风”的汽车主题小镇……深秋时节,行走台州大地,魅力城镇绚烂多彩,小城镇因产业发展而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浙江结合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狠抓“低散乱”产业治理,坚决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绿色环保高效项目入驻,以“小镇经济”撬动产业大格局;另一方面,积极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激发小城镇发展后劲。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完成整治和淘汰问题企业37191家,新增小微园企业372家,新扩建标准厂房2948.25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小城镇成为了特色产品、精品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年产各类笔近80亿支、占全国40%市场份额的桐庐分水镇,通过加入科技、文化元素,实现产业从有到优、从量到质的转变,2018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万余人。“中国电器之都”乐清柳市镇,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电气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诸暨大唐镇将袜业制造与文化、艺术、设计相结合,构建全球最完整的袜业产业链。

新兴产业积蓄新动能。余杭区瓶窑镇在完成环境整治后,积极对接未来科技城,先后引进了中法航空大学、盒马鲜生区域供应链中心等重大项目。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2年时间新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160亿元,先后承办化妆品行业领袖峰会、国际玫瑰文化节等活动,行业发展品质和集聚力不断增强,东方“格拉斯”的梦想正一点点照进现实。

“产业美,关键是培育既有产业集群、又有新兴产业的城镇经济。”浙江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新业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实现“兴业富民产业美”。

整治提升“低散乱”。依法依规整治“低散乱”企业或作坊,强化市场倒逼,引导农村地区的企业或作坊区域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

搭建主平台。推进镇(乡)域产业集聚,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省级特色农业乡镇。

培育新业态。强化产镇融合,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创业。

 

聚焦“人文美”

讲好乡愁古韵文明新风的城镇故事

 

景宁县家地乡


走进古严州府的州城所在地梅城镇,青苔重重的老城墙巍然伫立,斑驳的青石街道一路延展,梅城大坝、南大街、正大街和三星街基本修缮完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逐步形成,尘封已久的玉带河缓缓流淌,将历史与现代在这个“千年古府”内交织相融。

因水运枢纽地位的旁落,梅城一度“古府不再”。2018年8月,省委书记车俊在省委政研室提交的《“千年古府”建德市梅城镇调研及启示》上作出重要批示,直接推动了杭州、建德联手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

近年来,浙江致力小城镇地方文化挖掘和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并把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列入重点工作,同时把小城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不断提升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

三年来,浙江各地把自然风情、地域人文等有机融合,精心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有味道的院落。累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52条(个)、历史建筑9282处,新增文化场馆、博物馆、传承馆等1322个,发掘非遗项目2311个,举办各类全民性活动约2万次,使有形的乡土文化留住“根”,让活态的乡土文化留住“魂”,涌现出了“盘桓小镇一日,得遇青瓷千年”的龙泉上垟镇、“半岛渔家傲,自在宁海湾”的宁海强蛟镇、“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柯桥安昌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吴兴塘口镇等魅力城镇。

“人文美,关键是讲好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城镇故事。”浙江进一步提出,通过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实现“魅力亲民人文美”。

彰显人文特色。保护好城镇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保护古遗址,整饬老街区,修缮老建筑,改造老厂房,利用一批传统村落,培育一批乡土工匠,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展示人文内涵;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现人文关怀。

推进有机更新。实施城镇有机更新行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一批建筑精品,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以绿道等慢行通道为主线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未来社区试点。

强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农家乐精品;注重镇景融合,积极打造景区镇,鼓励建设旅游风情小镇。

 

聚焦“治理美”

实现党建统领三治融合的城镇善治

 

走进常山县球川镇,尽管车水马龙、人流密集,但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自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该镇创新“诚信考评+流动红旗”治理模式,全面激发商户参与集镇管理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共同维护了生态、洁美、有序、畅通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浙江各地纷纷结合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构建“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发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作用,创新推出了环境整治、秩序维护、乡风文明等一系列常态化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探索。

平湖市实施“股权分红+社会治理”模式,婺城区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站、交通安全劝导站”和“交通安全管理员、交通安全劝导员”的“两站两员”队伍,海宁市创新推出“鲜花公约”……过去三年,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城镇治理模式。全省共建立数字警务室 594 个、设置视频监控点位5.1万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大显身手。

“治理美,关键是实现既有党建引领、又有‘三治融合’的城镇善治。”浙江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实现“善治为民治理美”。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小城镇环境风貌长效管控标准,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参照执行《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建立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深入开展理论宣讲进农家、核心价值观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移风易俗、邻里守望帮扶五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镇。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枫桥式”基层站所建设,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下浙江,与美丽同行、与自然共赢。全省上下坚决扛起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历史使命,以打造传世精品的历史耐心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奋力书写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的新时代美丽城镇画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