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1年第十三期>决胜攻坚
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生态底色

2021-07-16 15:5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全面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浙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浙江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天蓝水澈、海清岛秀、土净田洁、绿色循环、环境友好、诗情宜居的诗画浙江全域美丽大花园。

西部茂林翠竹、山清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北部丝绸鱼米、湖泊众多……绿色正成为高水平全面小康最靓丽的底色。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


杭州西湖

 

护美绿水青山

 

“一起来晒西湖蓝吧!”入夏后,明媚晴空又占领了浙江人的朋友圈。好环境成为老百姓“炫耀”的资本,源自浙江紧盯治污,常抓不懈。从四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到污染防治三年攻坚,在浙江,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齐头并进,持续深入。

打好蓝天保卫战。浙江以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开展十大重点行业、百个工业园区和每年千个涉气项目治理。2018年,浙江在长三角、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等全国重点地区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实现设区城市全年消除重污染天气。

目前,全省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3.3%,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并消除重污染天气。行走浙江,穿梭街头的新能源公交车、定时抑尘喷洒的绿色工地、工业区搬迁后变身文化地标的大烟囱,都成为好空气的最美“注脚”。

碧水行动久久为功。在建德,通过“地毯式”排查、“清仓式”整改、“天网式”监控、“兜底式”保障,高新园区“污水零直排”成全国典范。浙江深化“五水共治”和“水十条”,全省域开展工业园区、生活小区、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提升到94.6%;全省13个入海河流(溪闸)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2020年,浙江完成297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102条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开展13个县(市、区)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和24个生态缓冲拦截区建设试点;完成浙江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68项任务;制定实施《浙江省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净土清废扎实有效。浙江全面推进土壤污染详查、管理台账建立、治理修复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3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有序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和闭环化管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091万吨/年,全省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零填埋”。

“吃的是垃圾,转化的是资源。”在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餐厨垃圾经过“分选预处理+污水生化处理+黑水虻生物处理+油脂回收利用”工艺手段,实现100%无害化处置。作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绍兴推进90余个重点项目,循环工业园区、绿色装配式建筑、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等不断涌现。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在全省域开展,到2023年底,浙江所有设区市及50%的县(市、区)将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等8个“无”。

 

提升治理效能

 

打开“浙里办”,搜索“环保码”,获取排污单位的相关信息、问题清单和执法线索……2020年7月,杭州市企业“环保码”试点上线并全面推广,开辟了一条“数字治污”的新路径。

企业“环保码”,是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的企业环境健康电子账户,根据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安全风险状况动态生成“红、黄、绿”三色二维码。“绿码”企业列入“正面清单”,监管部门“无事不扰”;“黄码”企业照问题清单整改,完成后自动恢复绿码;“红码”企业则被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提高抽查比例,直至整改完成。

根据企业“环保码”提供的分级监管清单和执法线索,浙江生态环境部门实现科学、精准、依法监管。加快数字化转型,“环保码”并不是个例:金华建立放射源大数据监管体系,全市放射源全部在线监控;衢州推进自动监测站电子围栏建设,严防人为干扰监测数据……

数字赋能环境治理的一个个创新,是浙江深入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力推进现代化生态环保治理体系的生动体现。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浙江在“放管服”改革、监管手段迭代创新和政策导向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浙江省市县三级环保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99.5%的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县,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特色小镇实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覆盖,环评时间平均缩减65%、费用平均降低55%。

加快生态环保数字化转型,在全国率先开发浙江环境地图,建设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形成“一网一库一图一中心”;推动固体废物治理数字化应用建设,建成全省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

强化政策导向,浙江持续探索深化政绩考评、主体责任落实、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一体实施河湖长制、湾滩长制,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全覆盖;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8年至2020年共办结生态损害赔偿案件177件……

在温州,企业开展环评时还要再算一笔“碳排放”账:项目能否投产,企业耗能总量、单位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强度等成为重要指标。与“碳评纳入环评”温州试点同步,全省县、乡、村多个“零碳”(低碳)试点创建谋划启动……一个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系统性变革场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方案。


嘉兴美丽乡村

 

做大金山银山

 

走进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安吉余村,五彩田园、矿山公园、民宿酒店等串起一条乡村产业链,醉了游人、富了村庄。从曾经的污染村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借好山好水点绿成金,全村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

放眼全省,历经“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大花园建设等行动,浙江万千乡村如繁花竞放,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处处精彩。2019年浙江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6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好山好水功不可没。

2020年10月,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为绿水青山可考核、可交易、可融资提供统一参考。丽水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所有乡镇都组建了生态强村公司,负责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景宁大均乡、遂昌大田村等地以GEP核算报告为依据,森林、空气等“入股”研学、农旅项目,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在浙江乡村,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农民赚薪金、拿租金、分股金,口袋越来越鼓。202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30元,连续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绘出“城里乡下一样美”“居民农民一起富”的美好图景。

不只是乡村。浙江走好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破旧立新。在杭州原半山钢铁基地地块上,一座崭新的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拔地而起。项目保留了钢结构、烟囱、水塔、铁轨等一系列工业元素,在原厂房里再造数据机房,建设约11000个5千瓦标准机柜,打造杭钢“智谷数字经济特色小镇”的核心数据中心。

产业向绿。制造业大市乐清打造低碳高效的新兴产业集群,实施100个以上低碳化技改项目,建立1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培育库。2020年,当地GDP逆势增长4.5%,规上企业亩均工业增加值266.5万元。

2020年,全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253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5万家;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深化,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3%。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高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均高于规上工业;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攀高,“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7%。

生活更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新风尚。在浙江,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96%,清洁能源城市公交车占城市公交车总数70%,率先全国在城乡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高水平全面小康神形兼备。


松阳力溪湖

 

筑牢制度屏障

 

“舟山某公司非法收集废矿物油,拟通过某中介公司转移省外。”日前,接到群众举报,省生态环境厅立即会同省公安厅指导舟山市成立联合专案组,对该线索开展调查,成功拦截5辆危险废物转运车辆,查扣危险废物150余吨,刑事拘留6名涉案人员。

这是执法队伍主动发现、联合打击、成功制止跨省非法处置危废的典型案例,将环境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解决在未发。守护绿水青山,浙江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探索建立问题发现机制。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印发实施意见,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省生态环境厅及时跟进出台重点任务清单、评价奖惩规定等系列配套制度,重奖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最高金额达50万元。

提升执法效能。积极开展集中实战练兵和交叉执法行动,加大公检法环联动力度。目前,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络机构全覆盖,去年10月,省公安厅成立食药环知侦查总队,以专门力量侦办对应违法犯罪案件。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浙江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等系列制度,推行正面清单管理;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梳理,实现执法监管全流程留痕、全链条闭环、全方位监控。

铁腕执法的同时,浙江还落实定期汇报、分级督导、党政主要领导“双签字”销号、举一反三、考评问责等“五大机制”,一体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整改、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等,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集成化落实,确保长效。同时,深化省级督察,健全省委统筹推进督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成对11个市的专项督察。

在平湖广陈镇赵家堰兜灌区,成片绵延的高标准农田生机盎然。这里将17个退养鱼塘串并、打通,池塘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态沟,最后回流池塘,实现整个灌区灌排水循环再利用。

这一农田尾水“零排放”工程,正是嘉兴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减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之一。改造后,灌区化肥每亩使用量、氮、磷等主要指标均明显下降,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提升”。

以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为重要手段,浙江生态环境秩序进一步规范。2020年,全省各类环境信访、突发环境事件较2017年分别下降40.9%、23%。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