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十八期>实干争先 先行示范
奋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2024-09-30 12: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杨 沈佳薇

今日浙江记者  陈 杨  沈佳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年来,浙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标准要求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加快构建完善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制度机制,全力夯实共富物质“之基”、促进社会发展“之衡”、答好为民惠民“之问”、展现文明和谐“之美”,共同富裕壮美画卷更加丰盈生动。


舟山市“小岛你好”海岛共富项目—枸杞岛海上牧场


聚力高质量发展

夯实共富物质“之基”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一年来,浙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进一步推动经济稳进向好,不断夯实共富物质基础。

创新驱动塑造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中提科创之能,大力探索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纽带的“科教人贯通”模式,以“大人才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2023年,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增科创之效,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联动。今年1—8月,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8.3%。

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拓科创之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两重”“两新”重大部署,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绿色石化、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2023年,全省新能源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844.7亿元,同比增长12.0%。

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

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牛鼻子”,浙江全力攻坚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有力推进。依托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迭代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全面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优质衍生服务。

民营经济金名片持续擦亮。围绕“民营经济32条”,建立“两个无”“3个70%”“四个定期”等重大政策月调度机制,引领支持民营企业再燃激情、再谱新篇、再续传奇。今年1—8月,全省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个百分点。

“大综合一体化”提升执法质效。推进县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和下沉执法人员“县属乡用”机制改革,探索“预约式”行政指导服务。今年以来,浙江减少“执法扰企”8.79万户次,高频处罚事项裁量细化率达到100%。

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

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双循环战略枢纽地位、制度型开放体系“三个再提升”。

外贸外资“加足马力”。持续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今年1—8月,全省外贸出口2.59万亿元、增长8.4%,出口占全国份额提升到15.8%,规模稳居全国第二。深入开展“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暨“415X”重点产业招商年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吸引实际使用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68个。

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构建。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55万亿元。中欧班列跑出丝路“加速度”,今年1—7月,“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1641列,增长4.7%。

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生物柴油推广应用、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专利开放许可工作等39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关于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38项,入选国家级复制推广名单43项、“最佳实践案例”6项。

2023年,浙江全省GDP总量突破8万亿元,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为84.7;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6%,规上工业、投资、出口、社零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


宁波市北仑梅山湾文旅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


缩小“三大差距”

力促社会发展“之衡”


“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浙江时的嘱托,也是这一年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锚点。

一年来,浙江坚持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缩小城乡差距——

以新时代“千万工程”拓宽城乡融合路,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强村富民改革走向纵深。出台促进强村公司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和片区组团三大经营机制。截至今年6月,累计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499个,入股强村公司的行政村达到1.3万个。

乡村特色产业迸发活力。金华两头乌产业接“二”连“三”,打响“中华熊猫猪”品牌;衢州清水鱼“减脂塑身”变“白富美”,年销量超50万公斤……浙江不断深化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累计建成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92条、产值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7条,总产值2800亿元以上。

创新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实施青年入乡发展集成改革,开展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全力打造以1000名“浙农英才”、1万名乡村“头雁”、10万农创客、100万现代“新农人”为主体的“1111”乡村人才矩阵,带动超百万农民增收致富。

城乡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截至今年6月,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单乡镇)实现县域全覆盖;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缩小地区差距——

以“一县一策”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建立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新型山海协作结对机制、“发展飞地”整合运营机制,推动山区海岛县GDP均破百亿元。前不久,已具备相应自我造血能力的温州市平阳县、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莲都区调出山区26县名单,三地GDP均突破500亿元,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跻身中游。

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更强。出台行动方案支持杭州、宁波唱好“双城记”,支持温州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提升四大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省域空间格局加快构建。202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4.2%,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四市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4.2%、79.9%、74.7%和70.4%。

跨省协作使共同富裕动力更足。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浙江加速融入长三角地区合作,在产业协同创新、区域城乡融合、居民就业增收等领域形成共富标志性成果。2023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三省一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

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制定出台《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积极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健全完善零工市场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1.5万人,同比增长1.3%,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5%。

“扩中”“提低”持续推进。开展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大数据精准锁定扩中家庭对象。实施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集成帮扶计划,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

收入再分配不断优化。构建完善“共富型”社保体系,推进市域同标、城乡统筹,全省人均月低保标准1149元,居全国省区第一。积极构建新型慈善体系,截至今年8月,全省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2212家,慈善信托累计备案659单,资金总规模22.18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百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橄榄型社会结构加快形成。2023年全省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0万—50万元和20万—60万元的比例分别达到75.8%和36.5%;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4997元、40311元,连续23年和39年居各省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68,较去年同期缩小0.04。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小麦开镰收割


对标群众满意

答好为民惠民“之问”


一年来,为了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浙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民办实事,走心又走实——

近期,浙江许多地方开始启动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活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浙江每年向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建议,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满意度评价,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持续提质增效。

2023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完成率达134.04%:教育助学方面,新增公办中小学校学位超16万个;医疗卫生方面,为203万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群众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好差评”1186万余人次,总体满意度达99.54%。

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又均衡——

标准化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的重要手段。2023年以来,浙江持续迭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从“七个有”向“七个优”升级转变。目前,已发布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地方标准66项,主导和参与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54项。

为让公共资源统筹布局、公共服务普惠均衡更加可感,推动舟山、淳安、龙游、景宁等“一市三县”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舟山市率先开展全域特困人员县域集中供养,健康方舟巡回医疗实现偏远小岛全覆盖;景宁等县打响“小县优教”“小县优医”“小县优养”品牌,全面保障群众教育、医疗和养老需求。

同时,加快实施公共服务“提质补短”项目,探索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固定+流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惠及更多山区海岛县群众,异地结算、“钱随人走”制度在教育、卫生领域试点突破。

今年1—8月,全省560个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18.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4.67%,90个新建项目已开工68个,新建项目开工率75.56%。

共富基本单元,见富又见美——

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和城乡风貌样板区承载着民众的“安居梦”。浙江着眼群众急难愁盼、城乡互促共进,集成推动城市社区功能完善,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潜力,串珠成链建设城乡风貌线,努力打造群众最有获得感、体验感的民生工程。

在居民平均年龄为35岁的杭州市上城区杨柳郡未来社区,普惠托育、儿童教育等设施随处可见;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科创文创、乡村旅游、农业产业、青创人居全面融合、迸发活力;杭金衢“明清古韵·浙硒莲盟”县域风貌样板区,串联明清古村落文化资源,推动产业共兴、社会共治、风貌共美……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呈景”,从“低效分散”到“高效集约”,从“区域分割”到“联动共建”,一个个共富“小单元”提质升级、亮点纷呈,如珍珠点缀在之江富美画卷上。全省累计建成风貌样板区272个、未来社区501个、未来乡村678个。

目前,浙江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98%。


绍兴市柯桥区大渡未来社区


共建共治共享

展现文明和谐“之美”


一年来,浙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一体协同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让百姓生活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朝着精神富足、生态宜人、社会安定不断迈进。

推进精神生活共富——

“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深入推进。崇尚践行“浙风十礼”,积极倡导“百行行百礼”,健全完善“最美诚信浙江人”选树机制,持续开展浙江好家风建设,推动形成“人人学礼践礼、处处见礼展礼”良好社会风尚。2023年全省“有礼指数”达92.8。

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高标准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艺术乡建”“书香浙江”建设,努力实现以文聚民乐民育民。全省累计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近1.2万个、城市书房1387家、文化驿站717家、乡村博物馆776家。

共建共享生态家园——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浙江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水、气、土等各环境要素治理,不断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以高水平的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今年4—7月,全省PM2.5浓度连续4个月均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

绿色低碳渐成风尚。浙江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升级版,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奋力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校外卖塑料“零废弃”试点;丽水市搭建浙江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形成“浙林碳汇”开发—收储—交易的流程闭环……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创建30个低碳试点县、30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79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

“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舟山市定海区连山串村打造东海云廊、百里文廊两条生态廊道,筑起海岛“共美共享共富”风景线;丽水市探索亲水空间、滨水空间、水文化价值和水利工程等水旅融合路径,构建“一廊四脉、聚点成团”的涉水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浙江积极探索“守绿化金”“添绿增金”等转化模式,让“生态美”“百姓富”同频共振。

扎实筑牢平安根基——

新时代“枫桥经验”熠熠生辉。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导向,一体推进“枫桥经验”在城市社区、海岛渔区、网络空间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广杭州“众人事情众人商量”“红茶议事会”、湖州“德清嫂”等基层治理品牌,推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100个,4个典型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

“141”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围绕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目标,深化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机制,县域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

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健全完善。以“除险保安”长效机制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项目化推进平安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力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织密“食药环知”民生防护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88%,全国平安中国年度考核位列前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起点上,浙江将牢记嘱托、勇扛使命,扬优势、补短板、再突破、创特色,奋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让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图盛景蔚然成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