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
汇聚“弱有众扶”的社会慈善力量

2023-11-30 15:5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斌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 斌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浙江把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改革转型,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温暖智慧的“弱有众扶”新格局。

目前,全省有72.58万名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统筹、市域同标,达到每月1149元,近5年低保标准年均增长6.2%。全省慈善信托资金规模18.8亿元,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040家,均居全国第一。


聚焦“扩围提效”

凝聚“众扶”强大合力


当前,我省正全力推进“弱有众扶”优享工程,为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纾困解难,对有效汇聚社会慈善力量、推动综合帮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助力“量”的拓展。按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适度放宽救助对象认定条件,将社会救助从“兜底保障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扩面拓展。全省有87个县(市、区)将低边收入认定标准从低保标准的1.5倍放宽至2倍,临时救助全面覆盖常住及流动人员。正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低边以上但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提低”家庭的救助帮扶举措,获得救助帮扶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

助力“质”的提升。浙江社会救助正加快从单维度救助向多维度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从分散型救助到集约型救助转型发展。救助内容也从关注物质、收入、生存等“基本生活满足”向促进权利保障、能力建设、精神关爱、社会融入等“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助力“险”的防治。我省较早提出并推进预防性救助,创新开发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字应用,通过家庭结构、收入、财产、支出、救助、线下探访等“六维算法”智能识别风险、强化监测预警,做到“事后救”与“事前防”联动发力,推动社会救助从事后救助向防救并重的贫困风险治理转型。


聚焦“共同富裕”

放大“众扶”乘数效应


公益慈善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支持力量,扶贫济困是公益慈善事业的首要功能。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的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善品牌”凝聚向心力。浙江是文物之邦,是民营经济大省,慈善文化悠久,慈善资源丰富,社会慈善组织众多。近年来,浙江通过筹集慈善物资、开展慈善项目、传播慈善理念等方式,在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地涌现出宁波“八大善扶工程”、温州“真爱到家”、湖州“六有六无”、省慈善联合总会“善居工程”、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焕新乐园”、杭州市西湖区“善粮公社”等一批慈善帮扶品牌,凝聚起同心向善的合力。

“助联体”搭建连心桥。浙江已全面建立县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体运行平台,横向联动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特殊群体救助单位、惠民补贴相关单位和服务类社会力量,纵向延伸至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实施“一户一策”救助帮扶。同时,协同26个部门,联动2320多家社会组织,撬动3100多家爱心企业共同参与救助帮扶,有效促进了社会救助服务供需适配。

数字化编织保障网。强化数字赋能,初步打通“浙有众扶”和“浙里有善”信息系统,已推送慈善项目56个。依托动态监测,实时精准归集困难群众需求,为触发预警对象提供多元救助帮扶。深化信息互联共享,将救助资源、慈善项目在“助联体”大救助信息系统全量展示。丰富救助项目“工具箱”,精准化解困难群体共性与个性需求,累计实施救助帮扶项目4198个,惠及249万人次。


聚焦“同心向善”

书写“众扶”崭新篇章


以高质量推进“弱有众扶”优享工程为龙头,我省正凝心聚力绘就“基本生活满足、公共服务优享、急难愁盼有助、社会融入友好”图景,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梳理总结现有政策与实践举措,尽快研究制定全省加快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结合社会救助发展趋势以及地方情况差异,综合考虑救助对象需求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重点范围,制定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预案和操作规程。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基本政策指引,健全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信息发布和资源对接、资金支持、志愿服务记录、绩效评价督导等工作闭环机制,支持引导慈善组织依法依规有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建立治理协同机制。基于政府层面的兜底保障逻辑、市场层面的商业价值逻辑、社会层面的公益慈善逻辑,厘清不同救助主体的责任边界,形成“党建统领、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市场助力、社区回应、社工支持”的社会救助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政策、工作与服务协同,依托“助联体”推进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实体化运作,定期开展公共议事协商;推进“助联体”与慈善基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与功能耦合,动员引导公益慈善组织进驻“助联体”平台,全面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项目、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对救助数据资源精准收集、分析和流转的相关工作,实现对困难群体的“精准画像”。借助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打通“浙有众扶”“浙里有善”应用平台,使各类信息实现统一汇集、互通共享,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与社会慈善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动,从而避免重复救助或多头救助等现象发生,助力救助服务“公平+精准”。同时,健全救助信息监管机制,确保救助信息的真实与安全。

建立公益创新机制。加强政策制度设计,优先培育发展具有济困帮扶功能的公益慈善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补贴奖励、提供场所、减免费用等方式,有效提升慈善帮扶的动力和能力。加快现有慈善联合会、慈善会向行业枢纽型、资金运维型组织的改革转型,通过建立慈善组织孵化基金、设计并分包慈善项目等方式,支持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救助服务。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推动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发展互联网慈善,壮大慈善信托和社区发展基金,打造并推广一批精品慈善帮扶项目参与救助服务。加强公益慈善“山海协作”,鼓励头部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引导慈善资源向困难群众多、公益慈善力量薄弱的地区延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