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
|||
|
|||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2020年,浙江居民全省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迈上“5万元”和“3万元”台阶,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位居全国前列。 推动共同富裕,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圆梦工程,也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浙江全面、持续、深入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发展均衡发展的比较优势,在率先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上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长兴县夹浦村特困户住进新农房
城和乡的融合
城乡共富,重点在乡村。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浙江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群众乐享文化生活。 城乡共富,根基在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壮大农村电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浙江多举措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全省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13个、现代农业园区59个,累计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80条,总产值逾1500亿元。全省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23亿人次,营业总收入374亿元。 城乡共富,人才是保障。近年来,浙江深挖乡村人才“蓄水池”,通过推动“两进两回”行动,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千名引领、万名培育”农创客发展工程等,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乡村工匠”。2020年,4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浙江历史上首批正高级职称农民;25个县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92名;新培育农创客2100多名,累计达到7200多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断扎实。 城乡共富,服务应共享。“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拍CT做检查,比原先方便太多了!”说起医共体建设,德清县钟管镇村民纷纷点赞——“专家跑”代替“病人跑”,简单的小手术在当地门诊即可完成。在浙江,这样的便利并非个例:所有行政村道路都开通了客运班车;4G网络、通邮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目前,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7%。
山与海的呼应
1月12日上午,义乌—莲都山海协作科创金融飞地“莲都大厦”开工仪式在义乌市金融商务区一期举行,这标志着全省投资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山海协作科创金融飞地正式开工建设。莲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这个窗口,莲都可以导入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把资源发挥到最优。 自2002年启动山海协作工程以来,浙江已形成一套地区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海引陆、以陆促海、陆海统筹、海陆联动的总体发展格局。2020年,浙江持续发力推动山海协作工程迭代升级,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平台提升计划、山区人才科技引育计划、开放合作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山海协作水平持续提升、成效不断凸显。 产业协同提升竞争力。2020年,浙江积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结对双方聚焦生态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项目合作,全年共达成产业合作项目450个,到位资金550亿元。同时,大力支持“科创飞地”建设,衢州、丽水分别在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启动建设了海创园、科技村、科创园等7个“科创飞地”,引进项目337个、高端人才346人,为撬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原动力。 平台壮大提升集聚力。2020年,浙江以打造“百亿级”山海协作产业园为目标,推动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提质转型,加快承接发达地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业。全省9个山海协作工业产业园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新引进产业项目126个,到位资金(含续建)16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4亿元;18个生态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新引进产业项目86个,到位资金(含续建)154亿元。 精准帮扶提升获得感。2020年,浙江印发《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指引》,按照“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要求,高标准推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90个。目前,驻村干部全部到位,规划基本编制完成,一大批项目启动实施。同时,浙江将消费帮扶列入山海协作年度考核任务,要求结对双方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实现消费帮扶金额超7亿元。
低向高的跨越
“虽然香菇交易仍然受到疫情影响,但这一年估摸着也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村民蓝葱和信心满满。蓝葱和一家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在该县“政银保”小额信贷项目的帮扶下,他扩大了香菇种植规模:“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2020年,浙江紧盯高水平全面小康“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目标要求,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开展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全面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清零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目标,交出了精准扶贫的浙江答卷。 专班运行,强势推进。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专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省抽调干部721名,组建扶贫专班96个,实现各设区市和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建立扶贫工作“一图一表一指数”,实行挂图作战、每月通报、科学分析。 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完善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免费就业技能培训、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来料加工优先提供、以工代赈等举措,2020年落实产业帮扶资金14.57亿元、启动开工项目942个,新增小额信贷1亿元,完成扶贫异地搬迁1.58万人。 突出“造血”,消薄攻坚。各地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实施“飞地”抱团、拓展服务功能、发展物业经济、探索“互联网+”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深化结对帮扶、聚力招贤育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储备了一批好项目、建设了一支好队伍。全省所有行政村均达到“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标准。 2020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5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26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