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点亮浙江非遗之美 |
|||
|
|||
非遗传承人表演安昌扯白糖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蝉联“四连冠”,共有217项“国遗”项目入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的许多实践与探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起点上,浙江进一步提出,以“四大体系”为抓手、“五化建设”为方向、“七大工程”为载体,切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构筑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
精准施策
从开展省域性非遗普查活动,到有效推动抢救性记录工作,近年来,浙江以一项项有效工作,推动非遗保护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阶段转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纵深发展阶段的大跨越。 非遗名录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宣传、信息化建设……把非遗保护分成11个方面,对每一方面都设定具体的分数指标。早在2016年,浙江开创非遗精细化保护的先河,出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试行)》。 当时,全国范围内“独此一份”的量化指标,让浙江各个区域开展非遗保护目标清晰、重点明确。 面上工作有了抓手,“点上”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如何进行保护?2018年7月,浙江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加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组织对列入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开展“3+N”保护行动,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分批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非遗保护进一步向“质量型”迈进,浙江各地也纷纷“加码”,涌现出很多好办法。 为了评估更加精准,台州市先后出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年度工作考核细则》,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评估体系。在台州,每一个项目和传承人,都被纳入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借鉴、精心测算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共同推动非遗工作转型升级。 为了凝聚保护合力,宁波首创“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法,把项目、基地和传承人三者进行捆绑保护。不但将保护主体落实到基地,把传承人纳入基地单位管理,还采用以奖代补,由基地管理奖金,根据传承人传习授徒情况以授课费等形式发放。目前,宁波拥有市级非遗“三位一体”项目294个、区县(市)级项目796个。
活态传承
走进泰顺大安手工制陶体验基地,只见很多体验者在备陶泥、制坯、上釉、烧制等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得益于基地的开设,大安乡这门“沉睡”多年的非遗技艺重新被唤醒。 据悉,该基地由大丘坪村的非遗传承人、村集体、村民合力打造。具体运作中,村集体以土地折价入股、农户以资金和古民居入股、传承人以制陶技艺入股,共同成立合作社,再依托合作社来运营非遗活态传承项目。 大安手工制陶体验基地的成功运转,是温州聚合社会力量活态传承非遗的缩影。目前,温州建设政府主导型、社会合作型和传承人自主型三种类型22个非遗体验基地,2018年举办活动1553场,17万余人参与体验。 “这些体验基地以非遗为主体,以社会化运行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形态,有力促进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诗路建设工作。”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 见人见物见生活,在非遗保护利用的新理念指引下,浙江各地探索出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实践,让“活态传承、活态展示、活态保护”落地落实。 民宿里传承非遗。一场“拯救老屋行动”燃旺了松阳的经济和文化。2016年以来,松阳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修缮老屋,使其更加宜居。老屋既可自住,也能作为民宿、工作室、展览馆等使用。云上平田等3家网红民宿都引进设立非遗传承体验点,让游客在住宿期间,能直观体验松阳的风俗和文化。 舌尖上品味非遗。2018年6月,“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古建筑群内,周金华一家祖孙三代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一根面”的拉面技巧。数百米的面条成型后,近百名游客手捧面条围成一圈,气氛热烈。在浙江,越来越多“非遗美食”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助力:龙湾九层糕、新昌小京生花生、萧山萝卜干……吸引游客走进原产地,鼓励非遗技艺的传承。 舞台上展现非遗。传统戏剧是非遗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传统戏剧大省,浙江不仅拥有越剧、婺剧等众多剧种,还有马灯戏、茶灯戏等极具地方风情的小戏。2014年以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并启动“浙江好腔调”等一系列展演活动,通过舞台的灵动呈现,让市民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数字传播
登录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渔工号子”“东海龙王信俗”等本土非遗项目专题片,可反复点击观摩。其中,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宽兴演绎的“渔工号子”,豪放又原汁原味,唱出了大风大浪中舟山渔民勤劳拼搏的劳动场面。 为留住文化根脉,普陀非遗中心为辖区内10名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拍摄专题片,内容包括传承人口述、非遗项目实践、技艺演示和讲解等。经过整理和数字化记录,这些电子文档统一录入市数据库,市民可上网观看。 在浙江,各地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不只是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珍贵的非遗技艺实现网络传播。 在温州,非遗数字化保护机制全面开启。一方面加强数据库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全市所有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的电子数据库,对20余位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口述史记录工程;一方面开通温州非遗网,编制非遗数字地图,还建成蓝夹缬(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博物馆。 在嘉兴,非遗数字化保护载体日趋多元。在运营好嘉兴非遗网和嘉兴非遗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嘉兴开通了非遗地图、活动直播、漫画非遗、非遗风采、文化护照等板块,全面介绍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发布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动态。 除了记录和传播,浙江还利用数字技术将非遗进行活态展现,为市民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 今年5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发布了一款“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的产品。游览者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APP,扫描现场的导览图,就能一睹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沉寂百年的古窑址,借助数字技术又“重生”了。 一种种新载体、一项项新科技,浙江通过数字化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接触非遗,并且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