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六期>绿富之路
嘉兴:书写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时代答卷

2025-10-13 09:4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今 文

今 文


南湖碧波上,红船摇曳,白鹭蹁跹——这幅江南水乡画卷,是嘉兴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20年来,嘉兴市坚持“生态立市”,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平原河网治理难题,持续放大绿色发展优势,书写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时代答卷。


嘉兴美丽乡村


铁腕治理,破解“生态之殇”。嘉兴市有1.23万公里河道,但80%左右的水源是过境水,长期面临“上游来水差、本地污染重”双重压力。该市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深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如今,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均达到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攻坚治气,嘉兴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PM2.5平均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决胜治废,嘉兴市着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危废填埋率低至全省最低的1.12%……2024年,嘉兴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三年连升”,捧得“大禹鼎”金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产业融合,打通转化通道。嘉兴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业态,激活“美丽经济”。桐乡市桃园村以小水果槜李串联起现代农业、文旅休闲“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全村59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近6万元;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从养猪村转型为景区村,农事体验、高台观景、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风生水起,2024年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据统计,2024年,嘉兴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3.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51∶1,连续6年保持全省最小差距。嘉兴市还围绕湖泊打造科创带,目前已建成凤凰湖科技城、湘家荡科创湖区、祥符荡科创绿谷等9个科创湖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澎湃。

共建共享,推动全民参与。在全国首创“民间闻臭师”生态环境监督员做法,2021—2024年公众生态环境参与率连续4年全省第一;建立碳普惠市场,已备案28个碳普惠方法学,全省第一;从“民间河长”到长三角地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嘉兴市正以“六干争先”的担当,继续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嘉兴南湖


南湖水生态综合治理

从“生态之殇”到秀水泱泱


作为嘉兴水系的中心,南湖因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体流动性差,污染物极易沉积,水环境质量在过去较长时间难以达标。聚焦破解这一困局,嘉兴市南湖区开启“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富同兴”治理工程。

综合施策。按照“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思路,系统开展管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入河排口整治工程、农村生态屏障工程,从源头切断污染。创新“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生态修复,建设水务综合信息可视化平台,数字赋能水环境长效监管。以环南湖绿道串联会景园、南溪园等节点,构建全域贯通的“四季皆景”生态网络,将南湖打造为城市中心的生态经济花园。

碧水重生。工程实施后,14.8万平方米修复面积水质透明度在0.8米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湖区沉水植物覆盖率达25%,水生动植物群落加快构建,长效管护水平持续上升,“四时常绿、四季有景”的水下森林生态景观蔚为壮观。

红绿交融,南湖文旅蝶变升级。依托红色基因优势和良好生态基地,南湖区创新“重走一大路”红色旅游线路,开通“101”路红色公交专线、“南湖·1921”铁路专线,形成立体化红色文旅网络。2024年,环南湖区域累计接待游客量超1260万人次,带动消费突破30亿元。



桐乡市乌镇

打造中国文旅标杆小镇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桐乡市乌镇调研,鼓励当地坚持“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多年来,桐乡市乌镇谨记嘱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枕水江南,美好家园”,打造综合型品质旅游目的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旅标杆小镇。

保护修旧,焕生态底蕴生机。坚持“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全域智慧化”,探索“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改造模式。强化古镇生态空间布局,恢复完善原生态河网与历史街区。坚持“生态保护、环境第一”,河道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及以上,“乌镇蓝”日常可见。

文旅共融,展生态旅游新颜。深度挖掘茅盾、木心等名人文化内涵,擦亮乌镇戏剧节品牌,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小镇”。2024年乌镇景区实现营业收入16.81 亿元。开发精品生态旅游路线,以“水乡寻梦承学路”串联水乡画卷、城南往事和非遗印记主题线路,重塑美丽乡村风貌,激活“美丽经济”发展。

数智赋能,强生态产业势能。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旅游业+互联网”加速融合,会展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落地清华大学乌镇实验室、“乌镇之光”超算中心等创新平台,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8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