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守护绿的底色铸就金的成色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看山水,峰峦叠翠,碧波荡漾;看乡村,处处皆景,游人如织;看产业,产品出彩,品牌出圈……放眼八婺大地,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金华三江六岸 20年来,金华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先后开展生态环境保卫战、环境提档争先、浙中大花园建设等行动,推动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年来,金华市从精准发力保护生态环境,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2013年6月,全省“五水共治”在浦江县打响第一枪。通过坚持不懈地治水,金华换回了美丽河湖,全市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占比从50%提高到100%,还连续11年捧获“五水共治”大禹鼎,并获“一星金鼎”。从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发力,金华市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连续4年保持在99%以上。通过治气系列组合拳,金华全域创成“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好生态、好环境吸引好产业叩门,金华市迎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机。以零跑汽车为例,自2016年第一个项目落地金华开发区后,零跑汽车又把两个零配件产业园项目落地金义新区。如今,金华已形成以零跑汽车为“链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达730.2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24.5万辆,同比增长167%,占全省的46.7%,位居第一。 制造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升级。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内,金华市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养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机器人、新型电子材料、纺织服装等十条产业链。如今,纺织服装产业链也已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还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上半年,金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0.3%,同比增长21.5%,增速居全省第一。 为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金华市创新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4年11月,浙江省首例社会资本培育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磐安。榧茶名(磐安)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接手尚湖镇抛荒多年的茶山,通过6年的荒山整治、水土保持等,让茶园恢复生机。该公司以200亩茶园5年的经营权,与杭州中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天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行交易,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5G养殖中心 金华市婺城区 “熊猫猪”变身“致富猪” “18、19、20……”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的表演区,几名小朋友齐声为正在转呼啦圈的两头乌“糯米”数圈数,欢声笑语萦绕在牧场上空。 金华两头乌,因其通体黑白两色与大熊猫相似,素有“熊猫猪”之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然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来猪种的大量涌入,金华两头乌因生长周期长、养殖成本高,陷入生存危机,存栏量断崖式下跌,曾一度濒临灭绝,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猪”。 近年来,婺城区将两头乌猪种保护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以保护为基,将昔日的“熊猫猪”化身生态经济新载体,赋能驱动养殖业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文农旅产业发展。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就是金华两头乌转型保护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首家珍稀猪种主题乐园,该牧场将智能养殖中心、文化博物馆与欧式花园巧妙融合,打造了一个游客可以边喝咖啡边逛的牧场。开园以来,累计吸引游客230万人次,创造营收2.3亿元,让传统养猪业蜕变为沉浸式体验经济。 以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为核心,婺城区又打造“15分钟旅游圈”,辐射周边“3镇9村”发展文旅、农旅等业态,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累计为9个村引流50万余人次。 义乌市李祖村 生态价值转化装上“创客引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李祖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李祖村位于义乌市西北部,曾因环境脏乱差、经济薄弱穷,被当地人视作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外地人不愿来、本村人留不下。作为全球小商品之都的后花园,李祖村敏锐洞察义乌百万客商流量优势,以“环境提质”与“服务升级”双轮驱动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吸引原乡人返乡、新乡人入驻、归乡人扎根,走出一条“生态筑基、创客聚集、业态升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道路,生动演绎了从“生态脆弱”向“绿色共富”的蝶变。 “这里青山环绕,民风淳朴,不仅有家的感觉,还藏着一股淡淡的乡愁。”最早入驻李祖村的农创客之一、90后楼沙漠霜给出自己的理由。2018年,她辞去工作,选择租下李祖村的一套老房子开办起了扎染学堂,如今已带动10多人就业。 如今已经“火出圈”的李祖村,一大看点是“人”:271名创客聚居于此。他们身份各异,既有远道而来的00后创业大学生,也有回村继承祖宅的“北漂”,还有来自法国等国的“洋创客”。在他们的交流碰撞中,李祖村不知不觉就“长”出了73个创客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