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六期>绿富之路
丽水: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境界

2025-09-15 14:0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阮春生 郦 宣

阮春生   郦   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来,丽水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市GDP年均增速超过10%。2024年成为全国唯一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跻身前十的设区市。如今,丽水市经济的“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正加速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极、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区。


丽水城区


  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提升工程。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丽水”建设,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环境治理攻坚。构建全域生态管控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平台,形成市县乡三级“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生态数字监测监管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智慧监管”四维机制,高标准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864.9平方千米,成为“中国山水工程”典范样板。

  聚力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大花园标准体系,率先实施“增花添彩”工程,9个县(市、区)全部创成省大花园示范县。开展国家公园创建,国家公园“丽水样本”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实施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靶向推进中心城市及“三个区域”环境整治,协同开展“暖心城市”“拆围透绿”“增花添彩”等,全市共打造花园乡村613个、精品花园庭院210个,持续推动大花园从秀丽本色向璀璨靓色提升。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GEP核算地方标准,实现绿水青山可度量。建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率先探索森林碳汇、取水权等15类产品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率先走出以“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同步推进全国首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改革,实现绿水青山可变现。出台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指南,首创生态信用体系,推出“生态信用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实现绿水青山可抵押。今年7月3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架首宗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类项目,并以938万元成交。此项目的顺利落地,标志着丽水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有力促进了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及生态资产的资本化进程。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系列制度,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丽水山泉


“山”字系区域公共品牌

山水淘“金”促共富


  集成发展“丽水山耕”生态有机农产品、“丽水山居”农家精品民宿、“丽水山泉”生态水产品……丽水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山”字系品牌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一系列“山”字系品牌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生态优先,严格规范生产流程。“丽水山耕”制定五大产品标准,覆盖种养、加工全链条,限定产地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积极推进“对标欧盟·肥药双控”行动计划;制定了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建立品牌准入与退出机制,强化商标保护,确保品质稳定性。

  “丽水山耕”五次登顶“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地市级榜首,获评“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产品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达3329户,从业人员1.2万人,营业总收入22.03亿元,入选全国旅游产品创新典型案例;“丽水山泉”成为吉利、中石化等企业供应商,为消费者提供高端天然矿泉水,实现“优水优用”。

  “山”字系产业不断促成农民增收。到2024年,丽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6年居浙江省首位,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实现全省“九连冠”。


松阳县杨家堂村


松阳县

古村落的蝶变新生


  炎炎夏日,依然有大批游客沉浸在松阳古村落的魅力之中,看鳞次栉比的老屋、走静谧幽深的石板巷。这里保存着完备的古城古镇古村体系,全县拥有78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国第五。2000多幢历史建筑坐落于依山傍水的古村落中,成为承载乡愁的载体、乡村文明的根脉。

  自2016年成为全国“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以来,松阳坚持“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统筹推进老屋修缮工作,以“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实现老屋蝶变新生,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互促共生的新路。

  做好“生态+”文章,松阳发布《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实现闲置资源从低价值向高价值跃升。迭代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模式,打造丽水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古村民宿第一县”声名鹊起。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带动118个乡村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截至2024年底,全县共发展民宿445家,年营业收入超9000万元。

  艺术赋能,打响“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永不闭馆的乡村博物馆”“永不停歇的乡野运动场”三大文化品牌,开展“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依托修缮老屋落地艺术家工作室30余个。

  “拯救老屋行动”先后被写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